【商報時評】外需雖不振 不必太悲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外需雖不振 不必太悲觀

2023-06-28
来源:香港商報

    本港外貿形勢持續低迷,統計處昨公布出口和進口分別再跌15.6%和16.7%,前者更按年錄得十三連跌。當局解釋,這是外圍疲弱所致,輸往所有主要市場的出口均錄不同程度跌幅;展望將來,外需縱然難有起色,但市場不必太悲觀,因一些好兆頭已在發酵當中。

    外需不振,不僅體現在香港出口。新加坡最新5月份的總出口數字按年亦跌15.2%,韓國也跌17.7%;日本雖錄增長,惟幅度僅為0.6%,且呈拾級而下之勢。德國作為歐洲的出口大國,4月份出口貨值按年跌近2%,按月則跌16%。可以看到,貿易活動減少,乃是全球通病,病情並有惡化之勢,暫時難言已經見底。

    背後理由眾多:一,是疫後復常的反彈動力逐漸退卻;二,是疫情期間的擴張性財策作用亦在消減;三,是疫後收緊幣策的疊加效應開始浮現;四,是地緣政治及保護主義升溫損及國際貿易環境。以美國為例,作為先行指標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繼5月份重回榮枯分界以下的48.4之後,6月份初值再降至46.3,即使最新零售仍錄1.6%輕微增長,但未來料勢進一步受壓。至於歐洲,6月份PMI更低至43.6,當地零售且已連續十一個月報跌。雪上加霜的是,儘管整體通脹隨油價顯著回落了,核心CPI始終居高不下,美國和歐元區均持續企穩5%以上,IMF便提醒相關央行應繼續加息,高息環境勢將維持一段時間。有鑒上述形勢,意味外需出口市場難寄厚望,香港誠須把焦點轉至其他方面才成。

    慶幸的是,當前正有不少機遇香港可以把握。首先,美國所挑起的「新冷戰」來到今日階段,外界已轉至多談「de-risk(去風險)」而非「de-couple(脫鈎)」,這無疑有利於中國對外出口,香港作為國家與國際之間的橋樑,出口形勢自然可望受惠,也莫說在美元逞強下,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競爭力亦在不斷加強。此外,當美歐的財幣刺激方法走到盡頭,內地在低通脹的基礎上還保留着大量空間,尤其中央政府一直強調恢復和擴大需求,市場預期這會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本地方面,疫後通關復常的紅利,其實尚待更進一步的發酵,要說紅利不再應是言之尚早。譬如在「你好香港」的帶動下,訪港旅客數字於過去數月均見增長,零售銷貨總值亦在恢復當中;加之「開心香港」接力催谷,下月在「樂聚維港嘉年華」打響頭炮後,下半年還有大量盛事接踵而來,凡此種種都可帶旺整體市道。特別是本地勞動市場向好,也有力支撐了本地消費,昨日統計處同時發布的工資及薪金總額統計數字便顯示,最新打工仔的名義和實質工資分別升2.3%至5.3%和0.6%至3.5%不等,即在通脹溫和的背景下,市民就業收入跑贏物價漲幅有餘。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級城市及外向型經濟體,外圍環境欠佳固然帶來重大挑戰,惟「一國兩制」下香港享有獨一無二優勢,可以更好搭上內地經濟增長快車,加上疫後對外宣傳香港的投資,相關回報還未完全體現回來……只要繼續保持信心,樂觀迎接上述機遇,香港復蘇勢頭必然更穩,今年勝舊年。(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