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摒棄「本位主義」 貫徹共建思維-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有一說一】摒棄「本位主義」 貫徹共建思維

2023-06-28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何子文

    經民聯日前發布建議書,就深化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無縫聯通」提出15項建議,涵蓋「醫食住行」等4個範疇,當中不少建議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包括促請東鐵取消過境附加車費、推出「一卡大灣區通行」的雙向跨境電子支付,以至容許港人購買「內地版居屋」的「共有產權住房」,並研究兩地參建等,都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切實方便港人北上,減省生活及交通成本,值得當局參考。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化,越來越多香港居民選擇到內地工作、生活、升學和養老,下一步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點,就是進一步突破城市之間的界限,促成區內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民生協同發展。其中,民生上的融合是重中之重。大灣區民生工作的融合,涉及兩地居民切身利益,必須秉持「共建」思維,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更重要是要有大局觀,摒棄「本位主義」,不能將大灣區其他城市視作自身「問題收容所」,不能只方便自身而忽略其他灣區城市的需求,以「共構、共建、共享」思維發展灣區。

    融入灣區利港利民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當中肩負兩個重要功能:一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二是作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平台,破解香港深層次的經濟民生矛盾。香港能夠融入大灣區,並且形成共同的一體化市場,等於是將香港由一個700多萬人口的小型外向經濟體,變成一個8000多萬人口的大型經濟體,不但經濟腹地將會大幅擴張,能夠更好地發揮聯通世界的作用,而且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融合,將為香港解決經濟民生問題提供更大的支持。

    經過這幾年發展,很多大灣區融合的利好已經落實,例如高鐵等跨境基建的連通;又如就港人北上大灣區內地城市學習、工作、生活、養老等提供各種政策上的便利;再如貿易以及不同領域上的合作等,這幾年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性進展。大灣區下一階段的融合,將聚焦兩大範疇:

    發展灣區須互利雙贏

    一是將大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的制度差異,通過協同創新轉化成大灣區的制度優勢,例如讓人才在大灣區內更方便的流動、兩地金融的互聯互通,以及三地法制上的理順等。二是推動大灣區在民生上的深度融合,做到無縫連接,將大灣區連成一體。大灣區各市近年已經出台不少創新制度,取得了不少成果,在民生上的融合亦不斷深化,這次經民聯提出的建議書,反映香港各界對於融入大灣區的關注和重視,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體現出香港政治的新氣象。

    必須指出的是,推動大灣區發展,必須貫徹共建思維,各市都是互相合作配合,達致優勢互補。所以在大灣區建設上,任何建議都應該本着互利雙贏原則,例如取消東鐵過境附加車費、兩地共同參建「共有產權住房」,以至便利兩地人才流通等建議,兩地民眾都能獲利,才是真正有利於大灣區建設。早年香港在兩地融合上往往存在一個思維,就是只關心自身的好處,完全忽略對方的關注,例如食物及衛生局曾提議於香港邊境禁區文錦渡沙嶺興建一座超級殯葬城,就引起了不少爭議。至於日前有立法會議員亦提到在「灣區安置精神病人」,雖然事後已經澄清有關言論,但這些背後其實都反映一種「本位主義」,即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一種思維,缺乏大局觀和全局意識,考慮問題時以自我為中心。

    大灣區建設是一個整體,不是簡單的各個城市連合,而是融為一個大灣區,共建大灣區,當中既需要建設的「硬聯通」,更需要合作的「軟聯通」。香港在推動大灣區合作上,更需要本着互利雙贏為原則,不能只爭取香港市民北上的方便,卻忽視內地居民來港發展的便利,例如在人才以及勞工上,香港不斷要求內地為港人北上就業及發展提供各種便利和支持,但對於內地勞工來港卻擔心「搶飯碗」而一直阻撓,這樣的「本位主義」將不利於大灣區的真正融合。

    頂圖:經民聯於本月23日發布建議書,就深化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無縫聯通」提出15項建議。圖:經民聯網頁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