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聯粵港澳文化遺產 「從廣州出發——『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在穗開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串聯粵港澳文化遺產 「從廣州出發——『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在穗開幕

2023-07-03
来源:香港商報網

    7月3日,「從廣州出發——『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正式開幕。展覽凝聚了廣州、香港、澳門、深圳、惠州、佛山等多地文博單位的力量,整合粵港澳三地藏品資源,打造一場海絲文化盛宴,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考-古研究合作的重要成果。

    以大灣區視角重新解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

    據悉,展覽立足灣區,放眼全球,以大灣區界域的歷史視角重新解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提煉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廣東符號。為此,該次展覽匯聚了廣東省文物局、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海絲申遺辦以及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博物館等多家單位的文物資源。

    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隨着海上貿易的發展,形成了以廣州港為中心,香港、澳門等地為中轉的多層次貿易港口體系。而港口城市、外港、航路節點、補給點、巡檢點等遺址及其出土的相關文物遺存,是這一體系的重要實物見證。

    本次展覽展出了大批香港九龍聖山遺址、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遺址、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產自國內各窯口的瓷器,這些遺物是中國瓷器從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實證材料,將粵港澳三地的遺產點及相關歷史信息、故事進行有效串聯,通過價值挖掘強化文化遺產的關聯性,立體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在大灣區留下的足跡。

2.jpg

展覽展出了大批來自香港九龍聖山遺址、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遺址考古文物。(黃裕勇攝)

    「南海I號」被譽為「海上敦煌」

    被譽為「海上敦煌」的「南海I號」考古研究成果豐碩。2022年,廣東公布最新考古發現,明確「南海I號」沉船部分醬釉罐產自佛山南海奇石窯和文頭嶺窯,實證「南海I號」曾經到過廣州,並最終從廣州港離岸。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從廣州出發——『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積極利用、轉化最新研究成果,以全新的切入點再次聚焦「南海I號」,向公眾共享「南海I號」新發現,讓考古學惠及公眾,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

    學術研究是海絲遺產保護與申遺工作的基礎,展覽開幕當天下午舉辦了一場以「商品、港口、沉船與唐宋海上陶瓷之路」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近百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為海絲保護與聯合申遺工作提供重要學術理論支撐。

3.jpg

來自港澳文物展區。(黃裕勇攝)

    深挖文物蘊藏信息 重構航行軌跡

    「從廣州出發」展覽首次將古代貨物生產基地-商品集散地-貿易路線聯繫,用全新的敘事方式、全新的視角解讀「南海I號」,力圖重構更加完整、清晰、生動的宋代海上貿易歷史圖景。

    「南海I號」上裝滿了金銀銅貨幣、黃金奢侈品、瓷器、鐵器、銅器、漆器等。展覽通過船上出土文物中蘊藏的豐富信息,重構「南海I號」的航行路徑:潮起兩浙-風華刺桐-揚帆廣州。此外,展覽還加入了「綱首日記」(根據文獻虛構)這一創新元素,通過船長的視角講述他們的經歷、所見所聞,與觀眾實現古今對話,給觀眾帶來更多沉浸式的觀展體驗與參與感。

4.jpg

「霸南街東王助教□」銘款金葉子。金葉子,也稱葉子金,是南宋時期流通的摺疊薄片狀黃金貨幣,具有攜帶方便,易分割的特點,非常適宜遠洋貿易。金葉子一般戳打銘文,摺疊後的四角常鏨刻地名。這一片金葉子正面中央戳印「王助教□」,四角戳印自上向下排列的「霸南街東」。助教是南宋時期州中散官,官階較低,以官位標記貨幣或許有彰顯信譽與廣告之用,「霸南街東」表示打造該金葉子的金銀鋪所在。(黃裕勇攝)

    「從廣州出發——『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以歷史文化為紐帶,深挖粵港澳大灣區海絲文化內涵,提升灣區文化魅力,為讀懂嶺南、讀懂大灣區提供了新視角。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10月8日。(記者 黃裕勇)

    頂圖:「從廣州出發」展覽首次將古代貨物生產基地-商品集散地-貿易路線聯繫,用全新的敘事方式、全新的視角解讀「南海I號」,重構宋代海上貿易歷史圖景。(黃裕勇攝)

[责任编辑:严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