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與內地居民「雙向奔赴」灣區生活圈成型-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港澳與內地居民「雙向奔赴」灣區生活圈成型

2023-07-31
来源:深圳發布

   7月28日

 「個人港澳自由行」開放迎來20周年

 如今

 港澳與內地居民「雙向奔赴」「說走就走」

 大灣區融合發展正顯現巨大潛力和無窮魅力

 1.jpg

 福田皇庭廣場內,許多香港市民在消費購物。深圳特區報記者 賴犁 攝

 港客北上消費方興未艾

 7月29日夜,深圳世界之窗凱撒宮裏啤酒節正酣,酒花飄香、歌舞升騰,來自香港的何女士和朋友在景區隨人群暢飲起舞。「景區像個熱鬧的大PARTY。」何女士算了一下賬:門票、啤酒加上燒烤,人均200元左右,「這樣的性價比在香港不可能。」她說。

 今年2月6日,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仿佛一夜之間蘇醒過來,春光正好時,數十上百人一批次的香港居民在香港組成旅遊團,在皇崗、羅湖、蓮塘、深圳灣等口岸集合,再由深圳本地旅行社分別組織起來前往東莞、惠州、清遠等地品美食、泡溫泉、賞花踏青。

 隨着南粵大地溫度漸高,同樣升溫的是港客北上深圳消費。

 周末到深圳嘗美食、逛商場、看演出,迅速成為許多香港市民優選的休閒方式,特別是在青年群體中顯得突出。由他們掀起的「反向代購熱潮」,不時見諸媒體。據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僅6月份,北上港人總數就超過408萬人次。

1.jpg

 政府乘勢助推。今年2月份,羅湖有數字人民幣跨境消費嘉年華,給深港異地家庭、親友以及來深港人送出1000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5月,福田迎來深港合辦的 「港·潮流 」購物節;6月,鹽田推出香港主題的夜市街「小港夜」;7月,羅湖啟動深港文化月,南山專場消費券推出港深兩個板塊。

 「i深圳」APP也推出了港澳服務專區,幫助香港居民辦理在深社保、公積金、預約掛號等高頻服務。美團、支付寶都推出香港版本,使用人數節節攀升。

 港澳自助遊自己「做主」

 港客北上深圳消費形成新熱潮,而香港作為「東方之珠」的魅力不輸當年,在深港雙城生活日趨活躍的背景下,人們雙向奔赴成為新常態。

 自今年2月6日內地赴港澳團隊遊恢復、5月15日起港澳團隊遊簽注「全國通辦」等重大利好帶動之下,港澳旅遊業復蘇力度強勁。我市旅行社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香港和澳門仍是內地遊客最受歡迎的出境遊目的地,且港澳遊呈現以「自由行」為主流的態勢,香港「自由行」與團隊遊的佔比大約是7:3,澳門這一比例約為6:4。

 攜程數據顯示,截至7月26日,預訂暑假期間從內地赴香港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3倍,環比增長超30%。今年以來,廣東赴香港的高鐵訂單較2019年同期增長超13倍。

 建築、美食、時尚、電影、音樂……走在香港街頭,新舊交織,別有韻味。不少深圳市民不再驚嘆於香港都市的繁華,這些在深圳隨處可見,但香港仍是逛不膩的國際都市、品不完的歲月回憶。

 越來越多的深圳年輕人寧願選擇讓雙城生活更貼近自己的興趣。「隔三岔五就去香港爬山。」市民蔣小姐說,「我還很喜歡去香港看展、看電影,有時候下班,可能就去香港吃個飯。」

1.jpg

 「顏色濃烈的霓虹燈招牌倒映在綠油油的海水裏。」

 雙向奔赴見證灣區融合發展魅力

 2003年7月28日,首批以個人身份前往香港旅遊的「自由行」,分別在珠三角的東莞、佛山、中山、江門這四個指定的城市正式拉開大幕。未曾滿月,又擴展到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珠海、惠州這四個城市。

 在2004年「五一」黃金周,「自由行」政策在廣東省全面鋪開。自此,廣東人去港澳旅遊,如同「省內遊」一樣方便。截至2007年1月,共有22個省(區、縣)的49個城市實施了「自由行」政策。

 2003「自由行」首推之年有800萬人次內地遊客入港。而在疫情前的2018年,來港的內地遊客達到最高峰值5103萬人次。

 今年7月1日,「港車北上」正式實施,當天入境旅客就超過11.7萬人次,創下復關以來皇崗口岸入境單向客流量新高。

 相比單向或者輸出式的消費和聯繫,新的雙向融合,反而更能體現港深的聯絡和交際。今年前5個月,深港貿易值達2258.1億元,同比增長5.6%。

 從「單向旅遊」到「雙向奔赴」, 「個人港澳自由行」將開啟新的機遇,助推灣區生活圈成為現實。

 指南: 《港澳居民福田一冊通》在港發布

 日前,《港澳居民福田一冊通》(以下簡稱「《一冊通》」)在香港正式發布。此項發布活動是「紅樹連枝 同根並茂」2023年福田區首屆深港融合發展交流季活動之一。

 《一冊通》作為《便利港澳居民在福田發展若干措施》3.0版,以精簡易懂、分層介紹、突出重點、便於諮詢為原則,圍繞港澳居民在福田學習、工作、創業、生活四大領域,全面梳理了27項政策服務、60條具體信息,並附有相關政策服務的在線簡介、辦理入口和諮詢方式,為港澳居民提供覆蓋面廣、實用性強的福田一冊通行指南。

 記者獲悉,為全方位助力港澳同胞北上發展,福田區還將聚焦服務平台建設,加快建成福田區港人綜合服務中心,在各街道設立港人服務站,各社區、口岸、高鐵站設立港人服務點,形成「1+10+N」港人服務體系;聯合香港貿發局、廣東省香港商會共建GOGBA港商服務站;全方位完善就業創業、生活保障等系列服務,為港澳同胞來深發展創造最優良、最舒適的環境。

 近年來,為進一步助力深港澳融合發展,福田區積極推動經貿合作交流:年初恢復通關後,立即赴港舉辦「福」匯深港,共贏未來——深圳(福田)-香港經貿合作交流會;大力支持港澳機構來深發展,推動香港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專業考察團與粵港澳專業人士(深圳)交流服務中心簽訂共同合作框架協議,促進深港澳醫療機構及專業人士交流合作;持續打造全域支持港澳同胞融入發展服務體系,在平台建設方面推動福田區海聯會換屆「升級」;設立港人子弟學校;推動打造8家港式家庭醫生診室;啟動「紅樹連枝 同根並茂」2023年福田區深港融合發展交流季……這些務實舉措進一步加速深港澳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便捷:不到5分鐘就辦好通行證簽注

 7月29日傍晚,市民王麗來到深圳市公安局梅林智能服務區,為往來港澳通行證辦理簽注。「我和姐妹們約好明天去香港逛逛,今天抽空來續簽簽注。」王麗說,不到5分鐘的時間,智能簽注機就為她的港澳通行證辦好了簽注。在王麗的記憶裏,往來香港從沒像如今這般便捷。

 從「團進團出」到「任性單飛」,從以前紙質的小本本到現在薄薄的一張「塑料卡」,王麗說,在開放港澳自由行之前,去香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上世紀80年代,廣東人想去香港,除通過「配額制」外,還要辦理一系列複雜的手續。進入新世紀,藍色外皮的港澳通行證橫空出世。一張薄薄的通行證,也將赴港個人遊推向熱潮。深圳深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嘉賓深華分公司專職導遊、港澳遊領隊黃超傑說,港澳自由行開放後,當時還分為團隊旅遊簽注(L簽)、個人旅遊簽注(G簽),持L簽的旅客要想過關,必須找旅行社「報關」「送關」,但比自由行政策實施前便利了很多。

 從2009年4月1日起,深圳戶籍居民可以辦理一年內多次往返香港的簽注。

 2017年8月,「過關證明」成了歷史,所有經深圳口岸前往香港的持L簽旅客無需再經旅行社團簽過關。前往香港,成為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通關政策在優化,通行證的樣式及其辦理手續也在這20年間悄然發生着變化。

 2014年5月20日起,公安部在廣東試點啟用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這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卡片式通行證。這張小小的淺藍色通行證,和身份證一樣,只有巴掌大小,放在錢包裏很方便。成人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有效期延長為10年,對未滿16周歲的仍簽發5年有效通行證。2019年9月15日起,全國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全面啟用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通行港澳,變得越來越方便。

 今年1月8日起,深港口岸在時隔近3年後逐步恢復旅檢正常通關。與此同時,各類出入境管理政策也便民利民,不斷得到優化。今年5月起,內地居民可向全國任一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窗口申請辦理往來港澳通行證及赴香港或澳門探親、團隊旅遊、逗留、其他等4類簽注。也就是說,內地居民來到深圳,只需拿着身份證,就能到出入境辦證大廳現場辦理,取消了原先辦證需要廣東戶籍或深圳居住證的限制,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深圳就能辦往來港澳通行證。符合條件的,還能在自助簽注機續簽,立等可取。

 提速:全國68個高鐵站直通香港

 「個人港澳自由行」20年來,內地遊客到訪香港的便捷度逐年升級,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通發展中,開啟了「雙向奔赴」的新佳話。

 7月22日,深圳文藝青年余蓉與朋友相約搭乘高鐵到香港西九龍文化區觀看著名作家余華的書展,這是她自今年恢復通關以來第一次遊訪香港,「除了多了『健康申報』外,其他的過關流程都比以往快了。」余蓉十分喜歡香港文化,早在疫情之前,每逢周末她都會約上朋友,去尋找影視及書本裏描述的關於香港的一些經典場景。

 余蓉老家在武漢,畢業後來深圳工作,2017年她把戶口遷過來,體驗到個人自由行快捷入境速度。

 眼下,香港又多了不少新地標。如果搭乘高鐵經西九龍口岸抵達香港,率先能看到的便是嶄新的西九龍文化區。這裏邊的活動豐富多樣,余蓉感嘆一天都逛不完。新地標的接連問世,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開通無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香港直達內地各城市的高鐵線路也不段增加,截至目前,全國已有68個高鐵站直通香港。

 今年32歲的阿榮在深圳長大。與記者談話間,他拿出那本塵封已久的港澳通行證,本子上面貼滿了去往香港的簽注。同時,他又拿出一張老舊的八達通磁卡告訴記者,「以前去香港,這兩件東西必須隨身攜帶,一件保證你能過去,一件保證你過去能到處去。」如今,深藍色封皮的港澳通行證經過更新迭代,已變成一張磁卡,通過指紋及臉部識別便可「秒過關」。而八達通磁卡則化成手機小程序里的一個二維碼,可以直接掃描使用。「褲兜裏的東西越來越少,但反而越來越有安全感了。又快又方便,還不怕丟。」(內容來源:深圳特區報 記者:沈勇)

[责任编辑:罗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