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觀念變遷的見證遺蹟——香港大包米訊號塔-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時間觀念變遷的見證遺蹟——香港大包米訊號塔

2023-08-02
来源:香港商報網

 時間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時間觀念的變化,能夠反應社會複雜的變遷。時間計量的精確程度和時間價值感的強弱,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維度。香港作為近現代發達城市的代表,城市化和商業化較為發達,中西方文明在此交匯,中西時間觀念的交融變革在此亦表現得尤為明顯。

微信圖片_20230802195741.jpg

 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若在鄉村,同上了年紀的老人聊起往事,老人與現代社會、智能設備未有太多交集時,仍過着傳統日落而息的生活,大多對時間的認知模模糊糊,似乎他們口中的一切事件都能用數年、數月作時間單位。仿似透過一層毛玻璃望向窗外,不得真切。而2001年上映的香港喜劇電影《少林足球》,裡面有句經典台詞:「我唔得閒同你講嘢,一秒鐘幾十萬上落。」(我沒空跟你說話,一秒鐘幾十萬上下浮動)這句浮誇的台詞,恰是表現了現代人對時間價值重視。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歷史大潮的推動下,以計時器的更新和時制的變革為表徵,在很大程度上也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位於香港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山花園的大包米訊號塔,就是時間觀念變遷的歷史見證遺蹟。訊號塔現已成為訊號山花園的獨特標誌。

微信圖片_20230802195740.jpg

 大包米訊號塔於1907年由香港天文台興建,以擺放原置於附近前水警總部圓屋內的時間球,是香港兩座專為向海員和市民準確報時而興建的建築之一。訊號塔建成後,訊號塔內的時間球自1908年1月8日至1933年6月30日提供報時服務,正式負起向維多利亞港船隻報時的工作。

微信圖片_202308021957455.jpg

 訊號塔原本樓高兩層,塔身高12.8米(約42呎),外牆由紅磚砌成,屬愛德華風格建築。至1927年,為了讓船隻更清楚見到訊號塔,塔身被加高6.1(約20呎)米至至18.9米(約62呎);整座訊號塔由原本兩層增至三層。加建前的訊號塔窗戶全為方形,而塔頂呈平面狀;加建後,三樓的窗戶呈圓形,而塔頂則改成淺綠色,並呈半圓球體。另外,訊號塔塔頂原插有一支長5.5米的桅杆,用作放置時間球。桅杆今已不存。2015年,大包米訊號塔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微信圖片_20230802195745.jpg

 1908年至1920年期間,訊號塔的時間球每天引放一次。時間球為直徑六呎的空心銅球,每日下午一時前以人手絞動,升至桅杆杆頂,一時正自動引放下墜至杆底。1920年至1933年期間,時間球改為每日引放兩次,時間為上午十時和下午四時。訊號塔的建築帶有濃厚的古典巴洛克色彩,並加入當時流行的愛德華式裝飾特色,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件。塔身呈方形,角位舍用常見的方角,採用雅致的斜削角。紅磚為特別燒制,並採用英式砌法,石作則以本地花崗石雕砌而成。其他建築特色包括花崗石基座、腰線和簷口,以及「吉布斯飾邊」的窗戶。

微信圖片_20230802195744.jpg

 訊號山原本是一座面臨尖沙咀海濱,高度約40米的小山丘,而由於該地也屬於一處海角地貌,所以訊號山最初又名黑頭角。訊號山亦擁有一土名——大包米,不過此名的來源今已不可考。

 另外,訊號塔旁邊還有一座小型建築物,在熱帶氣旋吹襲香港的時候,該小型建築物就會掛起風球訊號到半空當眼處,以讓附近的人士清楚看見。

 然而,隨着無線電報時的普及,以時間球報時的方法日漸顯得不合時宜,再加上日久失修和人手不足等因素,港府於是在1933年6月30日拆下訊號塔的時間球,訊號塔從此被荒廢下來。但鄰近的小型建築物則繼續運作。

微信圖片_20230802195745_1.jpg

 一直至1980年,市政局接管了訊號山,並對訊號塔進行復修工程。訊號山重修後在1981年辟成訊號山花園,訊號山現今已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公園,內里的訊號塔亦向公眾開放,至於原本的小型建築物則被改建成公廁。

 怎麼去訊號塔?訊號山公園的入口位於緬甸台,乘搭巴士至彌敦道近梳士巴利道交界處下車步行即可。至於火車和地鐵則分別在尖東站和尖沙咀站下車即可到達。(文字記者 陳彥潔 攝影記者 馮瀚文

[责任编辑: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