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新院士、競賽組委會秘書長易嘯、參賽選手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8月5日,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合成生物學分會主辦的第二屆合成生物學競賽·創新賽(以下簡稱競賽)在深圳理工大學(籌)明珠校區舉辦。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含港澳)48所高校共80支隊伍合計超400人線下參賽,參賽隊伍數量較首屆增長3倍,線上線下超421萬人次觀賽。
本次大賽由深圳理工大學(籌,簡稱深理工)合成生物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光明區委政府等30家單位聯合發起並支持。
據介紹,相比去年,本屆競賽在常規賽道的基礎上新增大設施賽-細菌博弈賽及大設施賽-蛋白設計賽,比賽形式新穎獨特,將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簡稱「大設施」)作為公正、公開、賦能的賽場。通過解耦需求定義、模型設計和實驗驗證,實現合成生物技術的廣泛可及性,讓每個人都可以在安全可控和倫理規範的前提下認識生命、設計和改造生物體系。使合成生物領域青年學生與專家學者一同開啟「造物致知、造物致用」的趣味新紀元!
深圳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林祥在致辭中表示,本屆競賽旨在鼓勵合成生物領域的「新青年」探索科技前沿、突破學科邊界,共話發展,共創未來。
深理工籌備辦副主任、SIAT學術委員會主任趙偉表示,作為中國合成生物學領域面向青年學生群體的盛大賽事,青年學生能夠通過競賽平台切磋技術、互相學習,以賽促學共成長。他鼓勵全體參賽團隊「與其期待未來,不如自己創造」,共同打造中國的合成生物學新名片。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合成生物學分會主任、深理工合成生物學院院長張先恩介紹了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脈絡、合成生物學競賽·創新賽的源起和目的,希望青少年們能夠通過這個平台賽出水平、賽出友誼、賽出精神。他認為,合成生物學創新賽將成為新的青年學生國際賽事,與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雙輪驅動,為合成生物學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競賽踐行合成生物學「造物致知、造物致用」的理念,展現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參賽項目涵蓋農業環境、工業、醫療健康三大領域,團隊選題覆蓋廣泛,立意各有千秋。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HUST-China」隊獲得創新賽大獎,團隊設計了基於大腸桿菌的稀土元素富集回收系統,利用合成生物學對大腸桿菌進行合理改造,構建了效率高、成本低、吸附元素多樣的稀土元素富集回收系統,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回收這些珍貴的資源。
另外,競賽於常規賽中設置了3個單項獎,分別是最佳科普文章獎、最佳答辯獎、最受歡迎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的「AFMU-China」隊經網絡投票,獲得最受歡迎獎,團隊設計開發血漿痕量 RNA 的代謝綜合症早期居家快檢試劑盒,能夠實現家庭檢測、痕跡檢測、快速檢測,並可通過 APP 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給出通俗易懂的檢測報告,並且能夠實現線上遠程醫療服務,實現隨測、隨知、隨診、隨治。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HUST-China」隊獲得最佳答辯獎,來自湖北大學的「SynEn.Pro」隊獲得最佳科普文章獎。來自浙江大學的「ZJU-China」隊和上海科技大學的「ShanghaiTech」隊等12個團隊獲得金獎,13個團隊獲得銀獎。
在大設施創新賽制中,來自南京大學的「m-RNA」隊和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Hust_Chem」隊獲得蛋白設計賽大獎,來自武漢大學的「游得真快對不」隊獲得細菌博弈賽大獎。
在採訪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名譽院長、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鄧子新表示,作為中國發起的首個合成生物學競賽活動,他很看好賽事未來的發展方向,競賽對青少年的想像力和創新力有着極大的推動作用,競賽項目在未來有望發展成為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成果。
競賽組委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研究員易嘯表示,首屆參賽隊伍都是來自中國內地,今年港澳團隊的加入使競賽形成大中華「Plus」趨勢,未來組委會計劃面向世界邀請國際化隊伍來深參賽,依托深圳的創新活力、創業熱情,助力競賽優質項目落地。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大三學生古戴寧向記者介紹:「深圳是科技創新的前沿地帶,與專家們面對面的交流對我們的學習及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的項目是reeminer 基於大腸桿菌的稀土元素富集回收系統。該系統由感應模塊和捕獲模塊組成。我們根據項目特點設計了矽吸附塔,將稀土廢水與工程菌加入吸附塔,吸附一段時間後放出廢水,再取出二氧化矽顆粒進行洗脫,即可實現稀土元素的富集與回收。」
湖北大學的王家琦、陳楚銘介紹,他們對深圳之行非常憧憬,也收穫到了想要的。來深圳參賽期間了解到,生物塑料在時尚、設計之類的前沿創新性領域,都是大有可為的,聽了大咖老師的指點後,發覺到自己團隊之前的不成熟,在原有項目中加以完善是此行最大的收穫。(記者 黃鳳鳴)
頂圖: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