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QS排名得啖笑 香港優勢多籮籮-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百家爭鳴】QS排名得啖笑 香港優勢多籮籮

2023-08-14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青評會成員 梁帆

早前,全球富有權威的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本次排名,香港共有7所大學上榜,6間排名下跌。社會對其評價都較為負面,QS甚至用「苦苦掙紮(struggle)」來形容港校現狀。

查看是次 QS 排名細節,香港大學下降5名,排全球第26,保持在香港高校 「龍頭」位置。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分別排在全球第47和第60,兩者均下降明顯,尤其是科大,直接跌出全球前50。香港城市大學下降16名,排全球第70。香港浸會大學也較去年下降14位,排全球第295名。嶺南大學排名也有下滑,排在全球第641至650。唯一沒有下降的港校,是香港理工大學,排在全球第65。另外,香港院校整體的學科排名有逾六成下降,被QS指出是全球有5個以上學科排名的地區中,跌幅最大的地方。

筆者看到不少聲音認為,香港的教育水平在逐步下降,延伸至香港整個城市的發展在退步。然而,事實真是如此「慘不忍睹」嗎?

擇校不應「唯排名論」

實際上,這次港校排名下降,受頗多客觀因素影響,在筆者看來有三大方面。第一,今年年初,QS宣布為了適應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變化,應用了新的評分標準,全球不少高校都受到影響。本次新增的三項標準中,對香港高校評分帶來最大負面影響的便是所謂「國際研究網絡」環節,其評分優先考慮與國際合作,應主要是以英、美、歐洲的院校為對象。香港高校在此部分得分是42.9,低於全球平均水平49.9。在這一單項中,港大作為港校第一,只排到第355名,理大緊隨其後排在第362位。

疫情限制世界各國人員的來往,想必院校有關學術研究的行動,包括資料收集、實驗調查、學者訪問等皆遇上諸多困難。香港跟着國家防疫方針走,最大限度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客觀上復常亦就慢過外國,或導致香港學術界的研究進度落後,港校何錯之有?難道為了所謂排名就不顧生命健康去「急功近利」嗎?

第二,2019年2月,國家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各界全力聚焦大灣區融合發展。而港校在融入大灣區方面,無疑是有「先見之明」,因為早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已經開始招生。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亦在2016年6月獲教育部批准開辦研究生教育。

進一步分析來看,相較於內地高校,香港高校有充分的國際化氛圍,大概有四分之一學生是外籍學生,老師大多是從歐美最好大學的博士畢業,且具備所處行業最前沿的實踐經驗,師資力量可謂雄厚。

更重要的是,大灣區多半城市的教育底蘊相較於北方城市差了一些,尤其是像深圳這樣的「年輕城市」,發展快、科技人才多,本身就亟需頂尖高校補短板。香港高校在大灣區城市設立分校,一方面促進大灣區整體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在香港融入國家大局方面發揮着「領頭羊」角色。大家僅因為西方的所謂高校排名,就對港校沒信心,是不是有點不公正?

第三,歐美高校在QS排名方面,亦是有花錢買排名的「傳統」。例如,曾支付了一次性的審計費9850美元和6850美元的年授權費之後,愛爾蘭國立考克大學(UniversityCollege Cork)在QS大學排名中排190位,收到了5星的總體評級,躋身於國際知名大學之列。相反,該校在上海交大的榜單中處於301至400名的區間,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中處於301至350名的區間。以QS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該校能為學生提供「尖端設施和國際知名的研究教學師資」。

因此,有必要呼籲市民大眾對 QS 排名的態度應停留在 「僅供參考」層面,千萬勿「唯排名論」。看到港校排名下降就「唱衰」港校,筆者認為這是十分片面的做法。

香港競爭力不減反增

由於對港校排名下降的種種迷思,還引發了一系列對香港未來的擔憂,認為香港與西方脫鈎,競爭力正在下降云云。而實際上,香港一直在積極發揮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之優勢。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2022年香港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佔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的74%,且於今年6月19日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為港股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資金,進一步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據2023年3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2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吸納了直接外來投資達1407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所以,各種唱衰香港未來的聲音,完全可休矣。目前美國有意緩和與中國關係,以加強合作共贏的局面。美國不脫鈎,亦即表明西方陣營不脫鈎,那香港就大有可為,全球商貿、金融的獨特地位將持續保持。

原因很簡單,香港的根基例如高等教育(專家治校)、普通法體系、市場監管、廉政公署、行政效率、信息自由、專業規範等,都和西方直接接軌,他們不得不認可,亦不得不利用。

香港在未來新的中美格局下,競爭力還會不減反增,社會各界不用太過悲觀。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