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理性應對「搶鹽慌」-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理性應對「搶鹽慌」

2023-08-26
来源:香港商報

    日本排放核污水進入大海,對人類和大自然帶來不可逆轉的深遠影響;除了譴責及自求多福,不少人主動規避風險,由內地到港澳均現搶鹽熱潮,不少售鹽貨架一日之內被搶購一空。問題是,即使面對「輻毒」威脅,「搶鹽慌」又是否必要呢?

    必先釐清,面對風險危機,出現恐慌情緒份屬正常,亦可理解,何況搶購物資未必全屬非理性。譬如颱風來襲,就有人搶購新鮮蔬果,又如新冠疫情,初期口罩亦見供不應求。惟事後回望,要發展到搶廁紙甚至劫廁紙,則實令人啼笑皆非。當下民眾搶購食鹽,主要基於兩個傳說:

    一是「碘鹽」裏的成分「碘」,有助抵抗「輻毒」。就此,香港食安中心昨已馬上澄清,雖然發生核事故時,被放射性碘照射的人,例如核電廠的工作人員及救援人員,在好短時間內服用碘片,確可減少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然而,一來碘片不是輻射解毒劑,不能阻止身體吸收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質,二來碘鹽的碘含量低,每日至少要食約2.5至5公斤,才相當於一粒碘片的劑量,三來過量攝入碘和鹽,對身體反而有副作用,包括有損甲狀腺,亦會增加高血壓和心血管等風險,所以不宜在缺乏衛生專家或醫生指導下胡亂服用。換言之,因為碘鹽之碘而去搶鹽,實無需要,亦不理性。

    二是「輻毒」進入大海,恐會危及鹽的供應。的確,大海是鹽的重要來源,大海受污染了,鹽亦勢遭波及。不過,一方面食鹽的製作過程裏,純化過程會把沙石、重金屬、甚至輻射物質等去除,再把濃度和純度較高的鹽過濾結晶,污染物殘留的風險極低;另方面,除海鹽外,還有來自岩鹽、湖鹽、井礦鹽及地下滷水等。據中國鹽業協會資料指,內地的海鹽只佔食用鹽的22%,比重最大是佔61%的井礦鹽,另外湖鹽則佔17%;再加上,查協會追蹤的超市食用鹽銷售價格,普遍只消大約2元至7元一斤,即使擔心價格因供應減少而飆升,相信升幅也是可接受範圍以內,未必變得奇貨可居。

    那麼,如何應對「搶鹽慌」?須留意,這裏涉及的是心理層面的「慌」,而不是實質層面的「荒」,因為食鹽供應根本不存問題;反之,倘因心「慌」導致鹽「荒」,這種「自我實現」情況才須切實避免。內地已推連串應對措施,其中中鹽集團前晚馬上發表聲明,澄清海鹽僅佔其生產比例的10%,亦將加班生產和配送食鹽保障市場供應;部分超市也採取了限購措施;多地亦宣布規範食鹽市場,違法操縱者會罰款處置,等等。香港方面,誠宜注視「搶鹽慌」動向,適時出招以安眾心,確保供應鏈及生產鏈穩健,毋讓食鹽貨架空空如也,令市民有信心足夠有效滿足需求。

    本港昨日所驗的247個日本進口食品樣本,以及本地魚類養殖區及魚類統營處批發市場的樣本同樣全部合格。持續進行科學和透明的檢測,以理性實證克服感性恐慌,亦為釋除眾慮的最佳武器。在切實自己把好關的同時,還要繼續敦促日本停止不負責任的行為,畢竟排放風險不限一時,長達30年間的任一閃失也恐後果嚴重。始終,「搶鹽慌」的罪魁禍首,歸根究底正在日方。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