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澄:凝聚鄉彥創繁榮-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周厚澄:凝聚鄉彥創繁榮

2014-07-2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在香港,每7人當中便有一位是潮籍人士,他們和其他市民為香港繁榮穩定、經濟發展盡心盡力。新界潮人總會2009年初成立,旨在團結新界九區潮籍鄉彥,發揚潮州文化。六年間,會員人數急遽發展,至今已擁有超過16個屬會。周厚澄作為新界潮人總會(蟬聯主席)領軍人、新界鄉議局當然執行委員及前任荃灣區議會主席,立足荃灣多年,他深明荃灣作為全港首個衛星新市鎮,人口眾多,如想持續發展便得進一步釋放工廠區空間,改換土地用途,例如將工廈改造為寫字樓、酒店及商住等綜合發展區,藉此減少大型車輛對住宅區帶來的交通噪音及廢氣污染。

  父輩兄弟是荃灣「開荒牛」

  「凝聚潮人力量,共營社會繁榮」是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贈予新界潮人總會第3屆會董的題詞,題詞充分肯定了潮州人對香港的貢獻。作為一名於荃灣土生土長的潮籍港人,周厚澄表示,他紮根荃灣,其父輩兄弟更是首批於荃灣的潮籍「開荒牛」。父輩兄弟30年代初期來港,與許多潮籍港人的奮鬥精神相若:刻苦耐勞、不畏艱苦!

  30年代初期,隨着政府在荃灣興建城門水塘,父輩兄弟看好荃灣發展,在荃灣自立門戶開設雜貨舖,經營大米、家禽飼料,創業初期甚為艱難、早起晚睡,箇中辛酸一言難盡。由於與原居民關係融洽,和睦共處,得到當地人的鼎力支持,父輩兄弟生意漸上軌道,繼而擴展業務至九龍旺角、深水蒌等區,又在荃灣發展房地產。隨着生活日趨安穩,便將祖父母自潮陽接來香港,共享天倫樂。

  見證荃灣成為首個新市鎮

  生於斯長於斯,周厚澄與荃灣淵源深厚,見證着荃灣由一個農業之地,發展成為香港首個新市鎮。周厚澄憶述,當年荃灣人口遽增,但醫療設備卻嚴重不足,有見及此,1959年荃灣商會理事長葉德範倡議興建醫院,到1962年邱德根繼任商會理事長,帶頭組織一班熱心的商界人士(其伯叔父便是當中的牽頭人),1967年正式向政府申請興建醫院,歷時8年。直至1973年,仁濟醫院由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揭幕正式啟用。

  仁濟醫院成立後,周厚澄的伯叔父皆參與董事局的工作,分別擔任總理及副主席之職,既出錢又出力,為醫院打下了穩健的根基。毋庸置疑,仁濟醫院的建立,為荃葵青區的居民提供更佳的醫療服務,造福社群。周厚澄自1977年起正式加入仁濟醫院,先後擔任董事局總理及副主席,1981年出任主席,現任仁濟醫院顧問局名譽主席。

  倡釋放舊工廠區土地發展

  周厚澄出任荃灣區議會主席逾21載,在2008至2011年任期期間,時任特首曾蔭權倡議在18區興建骨灰龕,當時荃灣區議會經會議後亦支持在北大嶼山(荃灣行政區內)選址背山面海之地作龕場;同時,周厚澄亦大力支持在校園推廣宣傳禁毒等多項工作。

  他指出,荃灣新市鎮的舊規劃可以說是香港70年代工商業發展的縮影,過去荃灣頭及尾皆為工廠區,中間則為住宅區,但隨□香港工廠北移,同時區內公屋、私樓及人口增加,工廠區僅作為單一的倉儲,阻礙荃灣發展,尤其是大型貨車穿梭於住宅區的道路,出現與民用車輛爭道情況,造成區內交通堵塞。他建議,在香港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應釋放荃灣舊工廠區用途,將工廈發展寫字樓、酒店及商住樓等綜合用途,現時有些工廈用地已發展為住宅、商業大樓,為荃灣市民帶來便利。

  領導力強 曾任民安隊副處長

  周厚澄出生於荃灣區的典型潮籍家庭,學齡時期於九龍中小學就讀,閒時幫忙打理店舖,課餘時間最喜歡參加文娛康體活動,例如踢足球,同時更熱衷於組織球賽,為其領導才能奠下穩健的基礎。

  他表示,在準備踏入社會之時,正值1967年社會動蕩後期,政府鼓勵青年加入社會工作,一個偶然機會,社會人士推舉他參加香港民安隊,因為他能夠全天候地擔任勤務工作,卒獲選入隊,正式參與民安隊工作,由於實幹,先後擔任許多領導職位,及後升至副處長,這是他為社會服務和從政邁出的第一步。1981年獲委任為荃灣區議會委任議員、1982年續獲委任,1985年被選為荃灣區議會主席,同僚、街坊等皆喜歡稱他為「市長」,區議會主席職位,一當便是21年。同時,自1985年開始至今,更被委任為新界鄉議局當然執行委員。

  榮獲銀紫荊金紫荊星章

  他表示,從政最難忘是1989年越南難民事件,政府欲在荃灣四季大廈安置6000名船民,但該座大廈最多只能容納2000人,再加上荃灣居民大力反對越南船民搬到該大廈,作為區議會主席的周厚澄表示當年承受重大壓力,連日周旋於不同部門間,幾經努力,方與政府達成折衷方案,圓滿解決問題。周厚澄作為潮籍港人在政商、社區所作的貢獻,為社會所認同,香港回歸前後均獲得政府讚許和嘉獎,2001年、2006年更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銀紫荊星章、金紫荊星章。

[责任编辑:鄭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