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黑雨水浸響警號 關注氣候變化保險-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事講場】黑雨水浸響警號 關注氣候變化保險

2023-09-20
来源:香港商報

何子煜

近日香港遭遇嚴重暴雨,市民深切感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其中,黃大仙中心北館水浸、商場地庫全層一度被淹沒,成為社會最印象深刻的畫面。當區民政處等政府人員、休班公務員和地區義工已快速展開救災行動,為黃大仙各地的商戶和居民提供協助。可惜的是,該處商戶的損失估計極其慘重,尤其是各類存貨和設備的損壞、數日停止營業的收入損失等,可以預期商戶會向保險公司提出索償。此外,市民亦非常關注黑雨下的僱員補償保險和汽車保險等議題。我們需要明白,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席捲全球,黃大仙中心水浸的情景絕不會是個別事件,而是將會長期持續且越來越頻繁地出現的危機。在此時刻,我們是時候以更宏觀的視角,探討「保險」在氣候變化之下面對的挑戰,以及預示社會各界因而需要承擔的代價,並探討可行的應對方案。

潛在保險成本上漲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報道指出,全球保險業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已經高達五百億美元,許多業界人士擔憂隨着氣候變化成為新常態,年度索賠的金額有機會在未來飆升至超過一千億美元 。為了彌補與巨災風險潛在成本之間的差距,許多保險公司會選擇提高保費。以房地產相關的保險為例,美國城市邁亞密在過去五年間保險成本上漲了7.5%,而臨近城市丹佛更上漲了9%,遠遠超越同期的租金漲幅。更嚴峻的是,保險公司若認為個別的保險業務存在不成比例的巨大風險,他們有機會放棄該領域的保險業務。保險信息研究所(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指出,由於災難性的野火,保險公司在過去6年損失了20年總和的承保利潤。為此,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兩家保險公司State Farm和All State認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巨災風險會持續增長、再保險市場亦充滿挑戰,因而決定今後不再為住宅和商業房地產提供保險。除了放棄個別領域業務以外,保險公司亦可以選擇修訂保險條款,將特定的風險從保障範圍當中剔除。《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引述美國主要的保險公司意見,指出他們會將海岸線和野火地區剔除範圍,從而消除因為颱風、冰雹、野火等自然災害帶來的潛在損失。從整體而言,按照歐洲保險和職業養老金管理局(EIOPA)的研究顯示,目前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極端氣候相關的經濟損失獲得保險保障 ,代表物業的業主和民眾需要自行承擔大部分因氣候變化而造成的損失。這不但打擊地產領域的投資和營商吸引力,亦導致市民在面對災害時更加束手無策。

應完善政策保護

政府早前發表《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策略藍圖》,當中提到「氣候變化為人類帶來顯著危機」。然而,《藍圖》中餘下的部分只提到了保險業界能把握的機遇 ,並沒有就業界可能面對的挑戰和困難作前瞻部署。圍繞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災風險,政府應加強與保險公司合作,優化建築標準和相關的配套政策,從而減緩氣候變化能帶來的經濟損失。例如,保險公司可以向政府提出個別發展計劃有可能面對嚴峻的水浸風險,政府可參考其建議改變用地規劃或要求承建商使用更高規格的防範水浸措施。此外,保險公司在全面檢視客戶的潛在巨災風險之後,政府應盡快與其合作進行宣傳,例如由政府制定指引,提醒商戶改善儲物安排或添置防範設備,避免巨災來臨時遭受嚴重損失。

另一方面,政府亦要及早研究如何收窄氣候變化相關的保險保障缺口。美國目前已實施公平獲得保險要求計劃(FAIR),為被認為高風險或難以投保的物業提供基礎保險服務,從而為民眾提供基礎的保障。政府要盡快審視和識別未來可能被保險公司剔出保險範圍的業務內容,與相關持份者商討預防和減緩風險的可能,一旦他們被剔出範圍時則由政府無縫銜接提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應該善用這項措施作為最後手段,旨在與業界形成有效分工,為業界分擔特大風險的項目,從而減輕整體的保險成本,目標並不是以政府提供的保險取代業界的服務。

[责任编辑:林铿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