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灣印記 港考古輝煌成果-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馬灣印記 港考古輝煌成果

2014-07-2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鄭玉君報道:馬灣這昔日漁村,現在廣為人知的是島上的屋苑珀麗灣及馬灣公園的挪亞方舟,但在歷史長河中,這些都微不足道,它最重要的,是在馬灣東灣仔北出土了有4000多年(新石器時代晚期)歷史的「馬灣人」,其中一具女性頭骨,出土時更十分完整,是本港迄今唯一發掘到最完整的頭骨。

  研究嶺南史前人類寶貴資料

  香港歷史博物館現時舉行的「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其中就展出了該具女性頭骨及復原像,以及遺址的一些出土物。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蕭麗娟表示,馬灣東灣仔北遺址為研究嶺南史前人類提供寶貴資料,因此於1997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重要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於2001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選為「中國廿一世紀一百大考古發現」之一,是目前香港考古發現中唯一獲得這兩項殊榮。

  1993年考古調查時發現遺址

  東灣仔北,現時已蓋上高樓,但昔日這塊土地卻蘊藏悠久的歷史遺址。1993年,資深考古學家白德博士為古物古蹟辦事處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遺址。翌年進行試掘,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墓葬。但真正進行全面發掘在1997年6月至11月進行,當年可說是一項搶救發掘,因為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決定於馬灣發展大型房地產,其中會影響的地點就是東灣仔北。古物古蹟辦事處遂組織了考古隊,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一支專業考古隊亦應邀參與發掘,當年總發掘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

  19座墓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97年時,蕭麗娟為古物古蹟辦事處歷史建築組的館長,雖然挖掘由其同事負責,但熱愛歷史的她,公餘時都往馬灣跑,她已記不得十多年前的自己挖掘了什麼東西,但仍記得當年情景:「當時掘鹪差不多半年,要過夏天,好熱,考古真係一項好辛苦的工作,但本港及內地的挖掘人員,孜孜不倦,要同時間競賽,當他們發掘到最那具完整頭骨時,大家都好開心!」

  總計馬灣出土了20座墓葬,19座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1座是青銅器時代早期,出土了大量文物及15副人類骸骨。經鑑定8副是成年人,7副是小孩,反映了當年小孩夭折率頗高。

  出土時頭骨完整兩門牙失去

  其中一個C7墓,有一具年約40歲的女性骸骨,她出土時頭骨基本完整,但有兩隻門牙失去,專家發現有「拔牙」的風俗,主要是拔除上頜中一對門齒,拔牙時的年齡約在16、17歲,這與鄰近的佛山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骨普通存在的拔齒風俗相似。專家估計這種風俗與「成丁」禮儀有關。這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個反映「拔牙」風俗的新石器時代的較完整頭骨。此外,這具女性頭骨左耳有石玦,推測是耳飾,它嘴中有較小的石玦,反映有含玉隨葬風俗,而牙齒磨蝕比較嚴重,顯示東灣仔史前成年人需要較強的牙力咀嚼,可能與他們所進食的食物粗糙有關。

  復原半身像顯馬灣人特徵

  蕭麗娟表示,香港從未發掘過這麼完整的頭骨,這是十分難得,因香港的土壤酸性很大,骨頭易受侵蝕,但這具頭骨有一層鹼性物質作保護,令到它保持完整。

  而展覽中有展出C7墓女性骸骨的復原像,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韓康信教授的成果,他是國內著名的體質人類學專家,對東灣仔北人骨進行整理和研究,並根據解剖學的原理,復原了史前先民一男一女半身像。經他的測量和鑑定,發現「馬灣人」有以下種族特徵:長狹形頭顱、低眼眶、短面、闊鼻、鏟形上門齒,平均身高約163厘米。這些形質特點,與佛山河宕、桂林甑皮岩、福建曇石山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骨相似,顯示馬灣先民與廣東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居民有密切關係,同屬亞洲蒙古人種,且呈現熱帶地區種族的特徵。

  貝殼邊加工成鋒利蚌刀

  展覽中亦有展出C67墓的小孩陪葬品,包括石環及在頭骨後枕處的虎斑貝,蕭麗娟說,那石環是已發掘文物中最大的,反映小孩身份特別,其父母應在社群有地位。另一些展出的出土文物如蚌刀,在貝殼邊加工成鋒利的刃,可用來切割肉類如魚肉,其用具極吻合史前人以漁獵為主的生存方式。

  展期 即日起至9月1日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廳(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側)

  開放時間 星期一及星期三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

[责任编辑:鄭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