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灣逍遙半天 細味隱世漁村-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旅游

馬灣逍遙半天 細味隱世漁村

2014-07-2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馬灣大部分漁民、原居民現時搬入千篇一律的新村屋,漁村棚屋亦被政府收購另作發展,然而,遊人到馬灣舊碼頭海灘暫時還能看到「人去樓空」的棚屋、美經援村等舊式建築,而保留的漁村漁排、天后古廟,及反映原居民生活的芳園書室、馬灣古蹟館等,遊人仍可以慢慢欣賞。

  遊人如乘專營巴士在基慧小學站下車後步行約5分鐘至田寮村,以10元門票進入芳園書室,了解整個馬灣原居民和漁村生活變遷歷史,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免費得到一份馬灣導賞圖。導賞圖清晰告訴遊人從芳園書室出發,經馬灣漁排、美經援村、馬灣大街、無葉井、汲水門、九龍關、梅蔚石碑、鎮流碑、天后廟、棚屋、避風塘、紅樹林、麒麟石、挪亞方舟及馬灣公園古蹟館,這樣遊人不會走冤枉路。

  芳園書室中西合璧建築

  提起芳園書室,其歷史追溯到1900年前「陳氏書齋」(鄉村私塾),即傳統的「卜卜齋」,現時的書室為1920至1930年代重建,由圓玄學院以租賃形式管理。據該院營運經理蔡俊傑介紹,書室為一座樓高兩層長方形中西合璧建築,屋頂為中式設計。其仿照當時市區唐樓建築,屋樑則為西式設計。書室前設計一個小型花園,增強建築的空間感,而花園左側是細小磚屋,整個書室由矮磚牆所圍,由圍牆拱門進入書室,因建築獨特風格而被政府列為三級建築物。該書室設有兩個展覽廳,其中一個展廳透過文字、圖片、互動遊戲,電動沙盤等方式,向遊人講述馬灣變遷,另一個展廳則介紹馬灣漁村特色及傳統漁民生活,此外亦透過視像反映建築特色及整個保育和活化過程。

  坡下遊美經援村懷舊一番

  遊人用半小時參觀芳園書室,按照馬灣導賞圖指示,沿着蜿蜒小徑來到分叉路口,再沿着舊碼頭、天后廟標誌路牌行走,又到一個分叉路口,沿着右手山坡「前往漁村」標誌路牌爬坡,見到「伯公土地」,順山坡至坡頂見寫有「馬灣漁民村公所」、「馬灣漁業權益協會有限公司」招牌的平房,沿山坡鐵欄外望石仔灣大片漁排,下坡便見到昔日的「美經援村」漁村。該村由美國經援協會捐資於1965年所建,共有24間屋宇,為漁民提供住所。

  馬灣漁業權益協會主席黎德全憶述,馬灣漁村姓氏有黎、梁、馮及鄭,其中,黎姓佔多數,他太公早年由廣東遷移馬灣,而漁村最興旺於80年代,捕魚業發展不錯,當年漁村有百餘戶,200餘人,但2000年香港城市發展,大量填海及海水污染,影響魚類生長和捕魚業,現時只有部分漁民從事捕魚、養殖水產,美經援村漁民亦早已搬入「馬灣漁民村」,一些漁民則搬到島外私樓、公屋居住。

  九龍關 清朝阻查走私鴉片

  離開美經援村,沿小徑到馬灣大街所見,街旁兩邊石屋已被政府收購,向左側走見到海邊公眾碼頭,馬灣大街村村公所,在馬灣鄉委會更見到於光緒23年7月豎立的「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據記載,「九龍關」是清政府在馬灣設關,阻查汲水門水道走私鴉片,但建關口時掘地開路,引來村民不滿,雙方最後和解,村民借地七英尺於關口之用。附近的梅蔚石碑則被榕樹所圍,其典故眾說紛紜,不必多說,只當到此一遊吧了。

  別過馬灣鄉委會,向前行見「馬灣汲水門」牌樓及公眾碼頭,這一帶可望到汲水門大橋、淺灘中華白海豚塑像,由公眾碼頭更可眺望對面渡頭,只見三口之家遊人坐於渡頭上悠閒自在。由碼頭沿馬灣大街右轉至天后古廟,其古廟保留咸豐光緒年間的匾額,緝私拖船的捐獻,反映清朝稅關歷史,而今時成為島民拜天后娘娘之地,而古廟廣場早已不見漁民曬蝦膏,卻還能看到曬鹹魚。

  淺灘棚屋人去留空堪回味

  沿着馬灣大街繼續向前走,便見棚屋於淺灘而建,現時人去樓空(入住漁民新村),棚屋雖是破舊不堪,卻是昔日漁民水上生活的寫照,隨着政府收購,以後,這樣的棚屋愈來愈少了,遊人趁着尚未拆除之前,可以多來看看。沿馬灣大街看到昔日的無葉井、避風塘及紅樹林,再沿珀欣路到主題公園挪亞方舟參觀,於泳灘餐廳用餐,觀青馬大橋後,再於馬灣公園古蹟館觀古磚窯後,半天時光就這樣消磨。

  馬灣交通資料

  巴士 NR330:青衣機鐵站C出口至馬灣珀麗路

  NR331:荃灣鐵路站B2出口至馬灣珀欣路

  NR332:葵芳新都會廣場至馬灣珀麗路

  渡輪 中環2號碼頭至珀麗灣

  芳園書室開放時間表

  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9時至下午6時

  地址:荃灣馬灣田寮村

  電話:2870 1330

[责任编辑:鄭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