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文藝】香港故宮展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 呈現波提切利與梵高名作-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有片|【文藝】香港故宮展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 呈現波提切利與梵高名作

2023-11-21
来源:香港商报副刊

        文藝復興、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等時期,作為西方藝術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時期孕育出了梵高、莫奈等畫家,奠定了現代藝術基礎及藝術風格的多樣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日起至2024年4月11日 展出「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呈現了五十二幅十五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經典名家名作,橫跨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的時期。

      是次展覽是香港首次展出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珍貴館藏。展出梵高、莫奈、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哥雅、泰納、康斯塔伯等多位繪畫大師之作,展示了西方繪畫精彩紛呈的歷史。英國國家美術館總監Jane向記者表示:「本館的理念是為公眾提供最好的畫作,希望通過展覽讓香港、內地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及地區的觀眾不用去倫敦就有機會看到這些畫。」

展廳空間寬敞,不同主題區域呈現多樣化設計。


英國國家美術館公眾參與事務總監Jane Knowles(左)與香港商報助理總編輯胡茵(右)。

多元藝術之旅的開端

湯姆斯·羅蘭士爵士《查理斯·威廉·蘭姆頓肖像》,1825年。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博士向本報記者介紹,展覽以獨特的策展方式按宗教藝術、神話傳說、日常生活、人物肖像、風物景觀及現代時光分為六個主題單元,讓觀眾欣賞西方藝術的多元面貌。王博士道:「最初以一幅紅衣男孩的畫拉開展覽序幕受到很多爭議,因為展覽的每一幅畫作都是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瑰寶。然而最終所有人都無法拒絕將一個非常可愛的男孩作為展覽的標誌性宣傳。」畫中的小男孩名叫查理斯·威廉·蘭姆頓,坐在似座椅的岩石上遠眺,凝视海上月色的神情若有所思觀眾會被他堅毅而帶着智慧的眼神所吸引畫作以精緻的紋理和色彩呈現了男孩柔軟而真實的乳白皮膚色澤與衣服上天鵝絨的質感。而年仅十三岁的查理斯死于肺病,画中的花朵仿佛象徵了年华刹那的绽放。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藝術

波提切利《聖芝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約1500年。

     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藝術家受到基督宗教的啟發,重視人文主義,追求現實主義和科學精神,他們更關注線性透視法和光影等技巧,力求將作品呈現得更加真實。

     波提切利的作品多優美的線條和神秘寓意,王伊悠表示,「他晚年經歷了一些精神上的宗教危機從而燒掉了自己很多的作品」。《聖芝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作為幸存下來的畫作,以虔誠而簡約的技法展示了五世紀弗羅倫斯一個守護者——主教聖芝諾比烏斯在三個場景中的奇蹟,他以創造奇跡的方式治療了因毆打母親遭受詛咒的兩個青年人;為婦女夭折的嬰兒祝禱,使他復生;為一個盲人復明。她认为,「畫作如一扇窗戶,讓觀眾得以窺見另一個世界。」


莫奈與梵高的印象風格 

莫奈《鳶尾花》,約1914-1917年。

     印象派是一個源於法國的藝術運動,其突破了傳統繪畫風格,強調光影變化、色彩表現力和瞬間的捕捉。作為代表人物莫奈擅長捕捉大自然的風光。而鳶尾花是其最喜歡的花卉之一,他共繪製了約二十幅。王伊悠分向記者分享:「他甚至用妻子的名字命名自己種下的鳶尾花,以表達愛意。」創作本畫時,莫奈的雙眼已患上白內障,視力受損,畫作大量運用濃郁的紫、藍、綠等顏色體現了極強的自然表現力。

梵高《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

     後印象派的梵高则更加注重色彩、形狀和線條的表現,以及內在情感的表達。《長草地與蝴蝶》以其獨特的筆觸和色彩表現了自然的美,該作是他入住精神病院後外出散步時所畫。「雖然他患有精神病,但仍能感觉到他對美、對自然、對藝術、對生活充滿期待。」

法蘭西斯高·哥雅《多娜·伊莎貝·德·波賽爾》,約1805年。

展覽現場以多感官的方式帶領觀眾探索藝術,設有教育空間「探索名畫的秘密」,將聚焦部分畫作的技術分析,並利用顏料分析以及X射線熒光掃描技術揭示了哥雅的《多娜·伊莎貝·德·波賽爾》畫作底下肉眼無法看見的秘密。(攝影、記者:Katherine)


 

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約1594-1595年,以其精深造詣詮釋出少年傳神的表情,也隱喻着短暫感官享受後出乎意料的痛苦 ,右下角的玻璃花瓶透着窗戶的反光,細節之處值得反复观摩。


「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特別展覽

日期:11月22日起至2024年4月11日

時間:星期一、三、四、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星期二(及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

地點: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

票價:HK$150(成人門票)、HK$75(特惠門票)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