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

2023-11-26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暨南大學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來自粵港澳的專家學者圍繞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與會專家學者就如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進行探討。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暨南大學廣東產業發展與港澳台區域合作研究中心主辦。暨南大學副校長饒敏、南沙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謝偉和暨南大學社科處副處長黃曉燕參加開幕式並致辭,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政策組副組長王春新參與主持論壇,論壇的舉行為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463dd27bddfca6db897740d0d2a55df.jpg

    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最重要的領域之一,然而當前粵港澳三地產學研體系存在整體上連通性不足的問題,因此,粵港澳三地科研協同創新成為當天論壇的高頻詞。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教授吳遜認為,政府在大灣區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的構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他看來,除政策及資金支持、基礎建設外,政府還應積極推動科創平台建設及運用、跨區域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搭建產學研聯合體、引導風險投資等。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獨一無二完整產業鏈、融合的價值鏈,只有協同創新才能速度快、資源共享和孕育創新。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大灣區研究中心總監洪為民建設性地提出要為創新人才建立國家創新系統及產學旋轉門系統。

    當前,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灣區規則銜接工程「推動難」、粵港澳三地產學研體系整體上連通性不足、探索數據跨境流動規則難度較大等實際困難。為此,廣東產業發展與粵港澳台區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謝寶劍教授提出了基於「多平台疊加」的「自貿區+重大平台+特色平台」的縱向協同和基於「雁陣聯動」「4+N」的橫向協同兩種發展模式,以進一步深化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探討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在哪?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宋敏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應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整合岸線資源,發揮產業優勢,進行合理布局;發揮自貿區的優勢,以開放倒逼改革的需要;打造充滿活力、包容寬容的創新文化氛圍等。

    而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凌友詩認為精神文明建設對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她提出發揮要精神文明對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的推動作用,推動人文與科技的融合發展。

    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商學院教授劉成昆從金融支持角度討論了粵港澳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他提出澳門現代金融業要積極拓展金融新業態,強化引進和培養金融人才力度。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交換大系統的協調者」,暨南大學投資諮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金山提出要大力推進企業聯動發展、打造區域產業鏈生態系統,把握RCEP紅利拓展國際市場、打造全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

    數字經濟將推大灣區發展

    當前,全球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藍海,也豐富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空間的概念和內涵。而在教育部長江講席教授,國家特聘專家/深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偉看來,雙碳經濟與數字經濟是一體雙翼,其中,數字經濟的基石是信用,碳信用是雙碳經濟的基礎。為此,他指出,構建智能(有機)體系統(ILS)是大灣區數字經濟高發展關鍵和基石。

    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張振剛在談到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時表示,應從構建要素創新空間、健全國際交往空間、建設數網智數字孿生空間、打造三大產業集群空間等方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四維產業空間。

    傳統經濟的數碼化轉型正為廣東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勝蘭認為,要推進先進製造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廣東省要大力推動先進產業集群數碼化發展,加快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落實數據要素的挖掘利用和開發等建議。

    目前,數字經濟的一些新業態在大國競爭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多以數碼技術和相關產業服務為核心形成具體的博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認為,中國要構建解放和發展數據生產力為核心的政策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等。(記者 黃裕勇)

[责任编辑:林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