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集】施政報告得民心 護國安任重道遠-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學研集】施政報告得民心 護國安任重道遠

2023-11-28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文武

    立法會日前通過《施政報告》致謝議案,反映今年度的《施政報告》符合社會民意呼求,得到多數人支持,各項保安全、拼經濟、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如果都能夠高質量地得到落實,必能讓香港、經濟社會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讓市民受惠。在致謝動議的辯論中,也有個別議員的發言,存有不符事實、誤判形勢的問題,雖然只代表少數人的聲音,卻在媒體上被放大,若不加以反駁,有可能會誤導社會,影響政策落實。

    欠民心有失公允

    有議員在發言中認為,本屆政府非常積極解決很多「老大難」問題,但又認為這份《施政報告》是「萬事俱備,只欠民心」。這種看法自相矛盾,亦不符合事實,存有錯誤的理解。在《施政報告》的前言中,特首清楚表明,為準備這份《施政報告》,用了約3個月時間進行諮詢,舉行了40多場諮詢會,走訪了社區。更強調,這是一份屬於每一位市民的《施政報告》。

    40多場諮詢會,走訪多個社區,親身考察及聆聽不同階層的社會民眾意見,這些都是市民能夠看得到、聽得見,並且真實地感受到的事實。政府亦開設了專門接受市民意見和建議的信息渠道,廣泛地聽取民意。在宣讀了《施政報告》之後,特首及政府官員,仍繼續聽取立法會議員的意見,接受媒體訪問,並走入社區解釋各項政策,解答社會和市民的疑問。這些事實都擺在眼前,議員提出的《施政報告》未能接觸市民,欠缺「民心」,是否有失公允?

    該名議員用以證明他個人看法的依據之一,是《施政報告》的前言、結語,多用「我、我們」,少用「你、你們」。事實上,多用「我、我們」而非「你、你們」,正正凸顯政府與市民大眾是一體的,而非彼此分離、對立,而政府積極解決「老大難」問題,則是回應民意呼求的表現,正是得民心的做法。

    此外,該議員亦提及,香港已經從「由亂到治」進入「由治及興」,但《施政報告》乃至立法會的關注重點,仍放在保安全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之上。他認為,這反映政府的思維仍然停留在「亂」的階段,而未能聚焦於「興」,擔心放錯了焦點,錯判了形勢,更批評政府欠缺前瞻性。

    這種言論觀點同樣存在不符合事實的問題,亦錯判了形勢。本屆政府第二份《施政報告》,以「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政府的施政方向和焦點何在,一目了然。

    聚焦提振經濟

    特區政府一直在推動香港疫後經濟復常,對外宣傳香港已經復常,鞏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地位,主動「搶企業」、「搶人才」,並積極拓展中東、東盟,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商機,力度前所未有。對內則不斷激發「興」的動能,提高政府效率,解決「老大難」問題,減低稅費,降低交易成本,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鼓勵創意,推動夜經濟,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刺激香港本地的消費。這一切,都有目共睹,說政府不重視提振經濟,未能聚焦於「興」,肯定與事實不符。

    激發「興」的動能,前提和基礎是要保障好國家安全。有些人認為,香港社會已經平靜下來,無須繼續關注維護國家安全,則是對社會形勢的重大誤判。事實上,香港社會雖已實現了「由亂到治」,但是「亂」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外部勢力仍然不斷地干預、干擾香港,也仍有一部分反中亂港勢力以各種手段搞「軟對抗」,意圖重演2019年的動亂。

    舉一個例子,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涉嫌違反國安法案件開審前夕,外部勢力頻繁干預、干擾,不僅大肆抹黑國安法,散布大量歪曲事實的言論,誤導視聽,更以所謂「制裁」恫嚇司法人員,破壞香港的法治。香港內部也出現所謂「政治減辣」,要求寬鬆處理的論調。

    這些事實證明,香港仍須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維護國家安全意識,進一步完善法制。《施政報告》提出,明年內完成二十三條立法,得到社會廣泛認同的支持,民意取向十分清楚。

    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國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央政府的心同香港同胞的心也是完全連通的。所謂緊跟中央是懶惰及不符香港利益的說法,同樣是錯誤的,如果社會公眾受到這些言論的誤導,則會產生危險的後果,必須加以駁斥。(中通社資料圖)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