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青年】穿華美漢服 傳華夏文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國潮青年】穿華美漢服 傳華夏文化

2023-12-11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近年國風興起,漢服在年輕人中流行,漢服元素亦頻頻出現於國際時裝秀。這股熱潮漸漸從內地傳到香港,在各種傳統節日,均能看見身穿古代服飾的人上街慶祝,或到博物館欣賞展覽,在香港創立漢服推廣團體「國風雅集」的鹿德音是其中一員。她希望將漢服帶到日常生活﹐藉着古服懷古,傳承中華文化。  (記者:靜儀)

鹿德音對記者表示,茶道、中華瓷器皆世界聞名,漢服同樣作為中華文化代表,她想將之推廣到全世界。(馮瀚文攝)

 鹿德音首穿漢服是8年前。採訪當天,她身穿唐制漢服,頭髮束起,妝容精緻,行走時姿態端莊穩重,舉手投足間流露古典風韻,恍如古人穿越至現代。熱愛漢服的鹿德音已然將古代打扮融入生活,她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穿漢服是保護中華文化的表現,我希望漢服不限於出現在表演舞台上。」她與「同袍」(漢服愛好者之間的互稱)身體力行,將漢服視為便服,希望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

「國風雅集」不時舉辦漢服匯演,將古風帶入社區。 (馮瀚文攝)

 穿漢服的初心

 鹿德音表示喜歡漢服是因為它的「美」。「漢服在十年八年前仍算小眾文化,甚少商家售賣漢服,不同於現時能輕易在網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漢服。我第一次穿漢服是大學時期,一位學姐找人訂製了漢服,邀請我試穿,我一穿便愛上。」鹿德音記得當日試穿的漢服,上衣是棉麻質地,綠色裙子綴有竹子圖案,屬於日常服,並非華美的禮服款式,仍令她感受到古風內斂的美感。「配合學姐耐心的介紹,我感歎原來漢服漂亮之餘兼具舒適質感,同時自帶文化內涵。」她憶述當時穿漢服上街,總會引起路人側目,甚至有人上前詢問,令她感到害羞,往後只敢在合適場合才穿上這種華麗古服。

 捍衛傳統的決心

 讓鹿德音將漢服視為便服的轉折點出現在2017年。「我原本夢想成為外交官,大學時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學習英文,提升外語能力。有一年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帶一路』青年論壇,與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交流,穿上代表各自國家或地區的服飾,了解彼此的文化。當時我身穿唐朝仕女服,一位敘利亞朋友看見大感好奇,主動與我分享敘利亞的文化,又邀請我到他的國家。可惜因戰亂,當地很多古蹟被破壞了。戰爭摧毀文化,生活在和平環境的我們,為何不去保護和推廣自己的文化?」與這位敘利亞朋友相遇的情境,鹿德音仍歷歷在目,多年後仍能將那位朋友所說的一句一語一字不漏地複述。從此,她將夢想由外交官,轉而要成為宣揚漢服文化的使者。

    鹿德音將自己穿漢服的照片和視頻上傳網絡,介紹古風與現代的打卡地點,慢慢累積粉絲。「後來遇到越來越多志同道合者,就萌起在香港創立『國風雅集』的念頭。」團體創立初期,擔任會長的鹿德音遇到各種困難,創團之初社員只有18人,人手不足,受邀出席演講時會長也身兼數職,擔當後勤支援。社員為了在台上展示漢服最美一面,下了不少苦功,「公餘時間都用來排練,學習走秀、訓練體態,務求以挺拔的身姿、輕盈的步伐、優美的儀態展示漢服之美。」正是這份對漢服的熱愛和對傳承傳統文化的執着,促使鹿德音與同袍努力訓練。目前社團已組織400位成員,足證多年付出沒有白費。

要打造完整漢服造型,步搖、簪子等頭飾不能缺少。(崔俊良攝)

 營運社團的耐心

 創立社團後,有賴於鹿德音之前參與的青年團體活動,建立了人際網絡,獲不少機構邀請合作,在大專院校、中學、社區舉辦工作坊、表演等,將漢服文化帶入學界與社區。社團並經數年時間籌辦與打磨,製作《國韻華章》漢服朝代復原秀,此一表演節目由身穿不同朝代服飾的模特兒走秀,配合歷史故事旁白,恍如從數千年前的歷史中跳到現代,以生動有趣手法演繹漢服風雅。鹿德音表示,展現一件古代服飾、裝飾之前,都會考究大量史料典籍,參考文物書畫,記錄朝代出處、特點等,即使是複製一個小小頭飾,也要找大量歷史資料,盡量還原古時服飾的真實性與美感。

 別人或認為策劃漢服秀的過程枯燥沉悶,鹿德音卻自得其樂:「我想讓觀眾知道,漢服不止是一套服飾,而是藏着不同朝代歷史故事與民族品味的外在文化表現。」她透露節目經費由她及幾位社團負責人出資,成本不菲。問鹿德音為何仍堅持演出,她沉思片刻才說:「我到學校講解漢服文化時,會播放《國韻華章》的照片,當獲得台下學生認同,便感覺自己總算為推廣漢服教育出了一分力,就很滿足。」鹿德音語帶自豪地說。

「國風雅集」經常受邀在表演台上示範漢服。 (馮瀚文攝)

 推廣文化的苦心

 鹿德音一邊推廣漢服,一邊在培訓機構擔任英文老師,保障生計。公餘時間則跑到內地城市尋找名師,學習古代禮儀。「我曾到廣州參加漢服模特兒課程,學習禮儀、神韻、步法,從內而外改變自己的氣質。又到過福建學習點茶技藝,體悟傳統茶道禮儀。」即使去年意外弄傷肋骨,需休養一段時間,鹿德音仍然忍痛飛到江蘇,跟隨電視劇《紅樓夢》的化妝設計師楊樹雲學習古妝造型,希望將自己所學傳授給社員及大眾。她直言營運社團令身體疲累,但意志不減,「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漢服,每當看見有人穿起漢服在公眾場所出現,就感到非常高興。

「國風雅集」舉辦工作坊,教授繡荷包、畫儺面具等古代技藝,受市民歡迎。(馮瀚文攝)

 漢服仍未走向大眾

 內地國潮風氣越來越盛,漢服愛好者不斷增加,尤其多年輕人。「國風雅集」社員、剛升讀大學的趙允慈也是其中一人。她最初被漢服的古典美吸引,並慢慢愛上其背後盛載的文化與歷史。就連允慈的父母亦受到影響,認為女兒穿漢服比穿着日常服更具女性韻味,甚至有「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感覺。

熱愛漢服的趙允慈身穿魏晉南北朝服飾,配以扇子,更添優雅氣質。 (馮瀚文攝)

 中線代表公平正直

 然而,並非每一位漢服愛好者都得到家人的支持。「國風雅集」社員盧基新的媽媽就不同意他參加漢服團體活動:「媽媽希望我專注學業,可幸得到姐姐支持,她認為古代服飾大方得體,而且弟弟也會與我一起參加漢服活動。」正在修讀設計課程的他表示,雖然父母不贊同自己穿漢服上街,但參加活動是希望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他並會思考如何將中華傳統、漢服元素融入自己的設計之中,他特別喜歡傳統圖騰與文房用具的圖案。「漢服造功講究,衣服有一條中縫線,具有剛正、公平、正直之意,亦是漢服傳遞的一種精神。」

「國風雅集」成員盧基新身穿漢代漢服,氣宇軒昂。 (馮瀚文攝)

 正職從事審計工作的趙妍書,2016年開始喜歡漢服,「媽媽最初並不支持我,覺得應該將心思放在工作上。」妍書沒有因為母親反對而放棄研究漢服,並在工作與愛好之間尋找到平衡。她利用空餘時間「考古」,翻看不同朝代的漢服資料,搜羅合適的布料,尋找裁縫訂製漢服,又或親手製作頭飾,復原古畫、文物上的服飾,並在演出時穿着。她在去年和今年均參與了「國風雅集」主辦的「禮衣華夏漢服模特大賽」香港分區賽活動,並在今年取得亞軍,將前往內地參與華南賽區決賽。她坦言隨着參加活動的次數多了,家人理解到她對漢服的喜愛並不是三分鐘熱度,媽媽亦已慢慢接受了她的這一種興趣。

漢服愛好者趙妍書自學古代化妝技巧。(馮瀚文攝)

 何為漢服?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現代人所指的「漢服」是一種體現漢文化的服飾。從黃帝時期起到明末清初年間,漢服經歷了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因此剪裁、布料、顏色等均曾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

 漢服的領形主要有交領、圓領、對襟直領等,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交領」指穿衣時左右前襟重疊,衣服兩邊相交成領。「右衽」指上衣前襟右邊短左邊長,前襟向右掩,呈現「y」字形,形成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此外,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以深衣為代表,寬袍大袖,尺寸要求嚴謹,一般外出時或參加重要場合時穿着;居家一般穿中衣,以短衣寬袖為主。

 內地的漢服風興起,緣於2003年11月22日河南鄭州男子王樂天身穿漢服走到街頭上,引起不少人注目,其漢服照並在網絡瘋傳。因此不少「同袍」將11月22日視為「漢服出行日」。

網絡圖片(源自網站每日頭條).jpg

河南鄭州男子王樂天身穿漢服的照片,在網絡熱傳。 (網絡圖片)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