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地名故事丨深圳河:作為界河的涅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港深地名故事丨深圳河:作為界河的涅槃

2024-03-03
来源:香港商報

   1.jpg

作者:木木

深圳河原名羅溪,亦稱滘水,什麼時候改稱深圳河,有不同說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從一條普通的山間小河,變成一條承載着國運興衰的界河,為世人所知,是從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開始的。根據條約,深圳河與沙頭角河連同構成兩河分水嶺的山巒溝壑,是大清與港英的邊界。

1.png

深圳河石碑。作者提供

1

從「滘水」到「深圳河」

19世紀中後期,新安縣有著名的深圳墟和深圳鎮,但當時有沒有人把近旁這條河流稱作深圳河,沒有查到相關文獻資料。清嘉慶年間修纂的《新安縣志》仍稱這條河為滘水,其中《水》部有這樣的記載:「滘水,在城東四十里,發源於梧桐,右莆隔,左龍躍、雙魚諸山,西流曰釗日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經黃岡,逶迤四十餘里入後海。」道光年間,兩廣總督阮元重修《廣東通志》,仍採此說。文中的釗日河、大沙河應指今天的蓮塘河、沙灣河,是深圳河上游的兩條主要溪流。兩河在三岔河口交匯後稱滘水,為深圳河中下游幹流。莆隔今名布吉,黃岡今名皇崗,後海則是深圳灣的原名。

1899年3月,中英兩國派出特使主持勘界。時任港英政府輔政司駱克作為英方代表,向倫敦提交《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直接採用了「深圳河」(Sham Chun River)這一名稱。報告寫道:「該地最大的河流是深圳河,有北、東、南三條支流。北部支流起源於東莞縣和新安縣交界的群山,向西南流,在深圳以西匯入主流;東部支流源於沙頭角海的丘陵,向西流,在深圳以東匯入主流;南部支流發源於大埔墟以北的九龍坑,向西北流,在深圳下游一英里處匯入主流。」

成為界河的深圳河,再不是一條普通的山間小河,而是一個充滿家國情懷的存在。

2

時代變遷的見證者

可以說,沒有鴉片戰爭就沒有深圳河。鴉片戰爭失敗,開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列強割地賠款的先河。而這也成為中國夢的歷史起點,一代代中華兒女從此前赴後繼,為中華民族重新崛起不懈奮鬥。一河之隔,香港的優勢得到充分利用。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武裝起義,以香港作為軍事指揮中心和經費物資籌措基地;中國工人階級走上歷史舞台,以香港海員罷工、省港大罷工為重要標誌;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以香港作為革命聯絡的中轉站;中國共產黨開闢華南敵後抗日戰場,香港成為東江縱隊戰略騰挪的支點……

2.png

位於治河廣場的「攜手」雕像。作者提供

這一切,深圳河都是最直接的見證者。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勒馬深圳河畔,對香港採取「暫不收回,維持現狀,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更是爭取了巨大的戰略主動。在這條小小河流的牽制下,英國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西方國家,有利於打破歐美對中國外交封鎖。中蘇關係交惡後,香港幾乎成為中國唯一出海口,通過深圳河不但打開了中國開展國際經濟聯繫的通道,而且建立了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鬥爭的橋頭堡,為中國重返聯合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中美關係破冰之旅的「乒乓外交」,也是在深圳河羅湖橋上迎來了第一個訪問中國內地的美國乒乓球隊。包括錢學森在內的一批批國家建設急需的頂尖科學家,從歐美各國輾轉來到香港,經羅湖橋進入深圳鎮,踏上了共和國的土地。

自上世紀60年代初起,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和鐵道部開通三趟快車,編號為751、753、755次(後改為82751、82753、82755次),分別由上海、鄭州、武漢始發,滿載內地輸港鮮活商品,跨過羅湖橋,運抵香港。由於三趟快車定班定點,每日開行,中途除加水外一路不停直駛香港,徹底改變了此前零散貨物列車運載時間長、作業環節多、線路不固定、設施不配套,致使活畜活禽死亡率高、鮮果時蔬易腐爛的局面。「三趟快車」的開行,把香港與內地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淋漓盡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深圳河成為一條溫暖的河。

當然,深圳河並不總是這樣溫情脈脈,它也見證了人世間淒涼和悲壯的一面。那場持續30年的逃港潮,改寫了多少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據粗略統計,從1951年至1980年,前後有450萬人次逃港,其中161.4萬人成功抵港。

3

「開山炮」奏響改革開放序曲

解決逃港潮問題,即便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直接動因,也是它的助產婆。1979年,中國政府以「非法探親」的名義特赦了「叛國投敵」的逃港者。港人大規模回鄉探親由此開始,羅湖橋邊排起了綿延不絕的長龍。當年年末,逃港潮開始降溫,1980年後逐漸消失。隨後的故事就清晰了,在短短40年裏,深圳從一個數萬人出走的小縣城,發展成為一個近兩千萬人投奔而來的移民之城。

這邊廂,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山炮」在深圳河沿岸轟然炸響:上有羅湖開發區移山填湖的開山炮,下有蛇口工業區移山填海的開山炮。雙炮齊鳴,百炮呼應。在這場開天闢地般的社會變革中,古老而年輕的深圳河邊,走南闖北的弄潮兒,成為最靚麗的時代風景。

那邊廂,香港回歸祖國,洗刷民族百年恥辱。1997年6月30日夜,大雨滂沱,人民解放軍跨過深圳河,對當年從河北岸分離出去的這片土地恢復行使主權。從強調不干預、徐圖之,到兼顧不干預、有所為,最終落實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一國兩制」實踐在不斷探索中走向成熟。

這一全新的時代背景,讓深圳河充當了「一國兩制」前方與後方的通道,成為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兩個建設好」的見證,進而成為深港雙城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載體和象徵。

3.png

深圳河沿岸風光。新華社

4

從分隔到聚合的蝶變

深圳河是「一國兩制」兩種社會制度的分界,是當今世界兩大移民城市的夾縫,又何嘗不是它們的結合部和紐帶。在歷史與現實的激蕩中,這條小小的河流被賦予了特殊的定位和使命。深港之間從產業合作到服務業合作,再到全域城市合作,深圳河的影響無處不在。河上的幾座橋樑,無論是作為跨境耕作口的「國際橋」,還是有「第一哨」之稱的羅湖橋,以及車水馬龍的皇崗大橋和深圳灣大橋,或小或大,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存在,而同時是特定歷史文化的象徵。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呱呱墜地,更是畫龍點睛,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意義非同凡響。

深港合作由來已久,涉及廣泛,但以前的合作平台都建在深圳境內,河套是第一個同時擁有港方園區和深方園區的平台,標誌着雙城合作進入新階段。深圳河作為深港兩地的界河,也完成了從分隔到聚合的蝶變。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與其他合作平台的根本區別,不僅在於它以科創為主題,有望全面激活雙城合作的動能,同時在於兩方園區協同發展,充分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繫人作用,建立更加完備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國務院出台的河套合作區發展規劃雖然立足深圳園區,卻着眼加強深港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率先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所以,河套的開發建設,絕不是深圳一家就可以做的事,甚至不是深圳和香港兩家可以做的事。它作為打造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一環,首先是大灣區的;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最新舉措,也是國家的;作為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創資源的戰略高地,則是世界的。

1.png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新華社

一河兩岸,深圳與香港的合作,哪只是兩個城市之間的合作,它具有更加宏闊的背景。深圳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疊加」,香港繼續發揮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獨特優勢,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提供強大動力。此情此勢,深圳河又一次迎來了自己的大時代!

5

深圳河的述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深圳建市45周年。不由想起15年前,為慶祝共和國六十華誕創作抒情長詩《深圳河的述說》時的情景。那份觸動,那份暢想,迄今歷歷在目。摘錄數段,以感懷,以祝願——

這條曾經被喚作羅溪的小河

原本是南國山村悠閑的內河

月光下醞釀田園詩和愛情歌謠的地方

就像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就像  桃紅柳綠的瘦西湖

就像  如夢似幻的黃浦江

可你突然有了一個冰冷的名字 界河

那是一道國仇家恨的傷口

稀里糊塗劃在母親的軀體上

從此天昏地暗 風雨蒼黃

林則徐的古炮台荒草萋萋

革命黨人的旗幟獵獵作響

有誰清楚 居住在這條小河邊的

哪些人來自深圳哪些人祖籍香港

去問問福田灘涂的紅樹林吧

去問問皇崗村頭的籬笆牆

四村八鄉多少偷渡客的血淚 灑在

那條南下淘金的悲情路上

有誰想到 一河兩岸風生水起

殺出血路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那分明是中華民族積澱百年的期盼

分明是六十年前共和國領袖睿智的目光

冒雨渡河的將士肩扛沉甸甸的責任

世紀老人在國貿大廈深情凝望

新世紀的曙光悄然升起

古老的土地吸收着嶄新的營養

北天神韻 南海傳奇

東土文化 西洋風尚

「一國兩制」空前豐厚的內涵

溫暖五千年蒼涼的胸膛……

作者簡介

木木,文史學者、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博士,研究員。曾赴歐美多國遊學,出版論著、隨筆、遊記多部。在巴山蜀水間生活了24 年,旅居北京、香港各16年,現供職於深圳。主要著作有《藏在地名裏的香港》《深圳十峰》《緣於行走》《文明之約》《走出荊棘林》《熱話題與冷思考》《激進溫和還是僭越》《恩格斯傳》等。

頂圖:深圳河。新華社

2.jpg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