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愛護海洋 用藝術觸動孩子-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保育】愛護海洋 用藝術觸動孩子

2024-03-25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記者:Karena 攝影:馮瀚文) 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地區,全球排名第八。全球人口增加,人們對海鮮的需求不斷上升,海洋面對過度捕撈的危機。記者專訪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公益組織「明音」創辦人劉螢螢,指出過度捕撈是造成海洋生物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她並透過音樂與藝術,啟發年輕一代對動物的愛護。

 MTXX_MR20230609_204228746.jpg

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公益組織「明音」創辦人劉螢螢指出,香港的海域面積僅佔中國的約0.03%,卻錄得全國約26%的海洋物種。

    海洋佔整個地球70%的面積,給予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公益組織「明音」創辦人劉螢螢表示:「海洋吸走三成人類活動產生的熱能量,然後給予人類50%的氧氣,如果沒有海洋,人類便無法呼吸、活不下去。珊瑚礁佔不到海洋面積的1%,但是它為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珊瑚礁每年為全球旅遊業貢獻360億美元的價值。香港是東南亞珊瑚大三角的頂端,是鹹淡水的交界地,不同種類的珊瑚都可以在這裏生存,但現時香港受保護的海域只有不到5%。」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2022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記錄有84種石珊瑚、38種柳珊瑚、29種軟珊瑚及6種黑珊瑚。

 DSC_4020.JPG

劉螢螢表示,防曬霜流入海洋後會直接殺死珊瑚,因此應該盡量穿衣服防曬,或是選擇Coral Safe或Coral Sustainable的防曬霜。

    過度捕撈

    海洋為人類提供食物、藥物,然而卻受到無止境的破壞,劉螢螢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全球變暖,人類活動產生出來的氣體、污染物流入大海,為珊瑚礁帶來巨大的壓力,現時地球上有70%的珊瑚礁受到破壞,20%已經被摧毀,並且沒有辦法再恢復。香港人吃海鮮,是全球平均比例的三倍以上,幾十年前香港的水域是可以支持九成港人的海鮮消費,現時九成以上的海鮮卻全部都是外來的。過度捕撈亦破壞生態環境,世界上九成的大型魚類、魚種大幅下降,處於瀕危狀態,原在香港盛產的商業魚種如黃唇魚、泥斑、蘇眉魚、紅斑魚、海馬和多種鯊魚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蘇眉魚是體型最大的珊瑚魚之一,它們能長到兩米,但現時已屬瀕臨絕種動物。」

 MTXX_MR20230609_205953574.jpg

劉螢螢經常在淺水灣划平板船和游泳,觀察到水裏有很多塑膠垃圾,呼籲市民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

    海豚受迫害

    根據漁護署資料顯示,香港水域現存34條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在近20年下跌接近八成,劉螢螢表示:「中華白海豚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型的填海工程,比如說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跑道、東涌新市鎮的擴展,還有小蠔灣填海工程。香港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不斷被摧殘,人類並沒有給予牠們喘息的機會,中華白海豚原是住在大嶼山的北部和東北部的水域,現在已很少在這一帶出沒了,而是往西部和南部的水域遷移,面臨與船隻相撞的危險性高,以及噪音干擾。之前有一位地球之聲的獲獎者,9歲的男孩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資料搜集,畫了很多張白海豚的圖片,結合自己寫的音樂,製作了一條非常感人的音樂視頻,他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及救助白海豚。」

 DSC_4017.JPG

劉螢螢希望透過藝術培養孩子對野生動物和大自然的同情心。

    透過藝術建立聯繫

    「地球之聲挑戰賽」是由明音舉辦的年度線上野生動物藝術競賽,2023年挑戰賽以「珊瑚古語」為主題,有50所學校參與比賽,828件學生創造出來的藝術品,部分參賽作品於九龍塘、油麻地等多個港鐵站展出。其中一個勝出作品是由一群8至9歲的小朋友們清澈的嗓音及珊瑚手工藝品製作的視頻。劉螢螢表示:「音樂和藝術最能觸動人心,透過繪畫、寫作、攝影和音樂等不同藝術形式創作野生動物藝術品,讓孩子們與動物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在資料搜集及創作過程中,他們了解到海洋污染、珊瑚白化等問題,從而激發愛,建立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漁護署調查發現,超過50%的受訪學生從未聽過『生物多樣性』一詞,希望政府把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課題在所有的學校推出,並與環保團體合作,多進行藝術結合教育的活動。」「地球之聲挑戰賽」2024由即日起至4月22日接受報名,今年主題為「大地之翼」,鼓勵孩子們關注香港獨有的鳥類生物,如黑面琵鷺、小葵花鳳頭鸚鵡等的棲息及保育情況。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