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玉虛宮(北帝廟)位於灣仔隆安街,201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它在同治元年(1862年)由附近坊眾集資興建,同治二年(1863年)年落成,有近160年的歷史。玉虛宮被評為「灣仔早期發展的重要歷史地標,也是當地社區身份的象徵。」
廟內設有包公殿,相傳開埠早期有官司纏身的市民會到廟宇祈求包公庇佑得雪冤情。華佗神像乃遷自附近的華佗廟。該廟原為華佗醫院,建於同治丁卯年(1867年),於1887年改建為華佗廟,後於1929年至1930間拆毀,即石水渠街72號「藍屋」所在之處。
主廟為法定古蹟,建築形制為兩進三開間一天井(主殿),兩進之間有香亭,屋頂屬硬山式,正脊為花脊,其中脊飾的石灣人物陶塑,以《封神榜》為題,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製造。入口類型是前簷廊式。
廟內文物眾多,正門門額「玉虛宮」三字出自清朝大鵬協副將張玉堂的拳書(即拳頭以布包裹再寫字)。張氏為清朝名將,鴉片戰爭時被調派到九龍擔任防務;於清咸豐年(1854年)任大鵬協副將,並駐職於九龍城寨。石簷柱接駁兩邊蝦公樑,上有抬樑石獅及木樑架,刻工均非常細緻。廟內存有同治二年(1863年)鑄造的古鐘。
廟內香亭供奉的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北帝神像,是香港商人曾富在1926年以一千二百銀圓從廣州購入,原置於其九龍城蒲崗的五龍苑別墅內,是當年香港最大的銅像。後來因擴建啟德機場而移奉到本廟。傳說日治時期,賊人曾盜去神像腳下的龜蛇部件,惟隨即暴斃,人們相信此乃北帝懲罰所致。(記者蔡啟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