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天吃飯到看屏「種地」 珠海斗門現代農業的「新玩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從看天吃飯到看屏「種地」 珠海斗門現代農業的「新玩法」

2024-04-12
来源:南方+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幾千年來農業勞動者以辛勤的勞動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增收奇蹟。

而如今,珠海市斗門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傳統農業與最新潮的科技相遇進化成全新模樣,「智能環境控制」「物聯網」「只聞機器響、不見人奔忙」……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的一個個現實場景正在斗門上演。

科技人才與鄉村科技需求精準對接、人才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斗門區不斷推動數智農業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方向發展,讓農業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行當,而是依靠科技支撐、智慧驅動的鄉村振興新動能。

科技創新為農業生產添動力

「種菜不用土,農民着工裝,大棚賽廠房」……在珠海大道西側斗門鶴洲北,擁有306畝半封閉智能高科技玻璃溫室的港珠澳現代農業示範園,正在探索我國現代設施農業及智慧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走進園內的智能玻璃溫室,一排排的無土栽培設施栽培架上,一株株番茄植株向上伸向頂棚,一串串紅色瑪瑙般的小番茄掛滿枝頭,個個飽滿圓潤,令人垂涎欲滴。

在栽培架一側,被放下的番茄植株藤蔓也像線纜一樣整齊碼放,身着統一工裝的工人們穿梭其間,整座溫室乾淨整潔如裝滿服務器的「機房」。

「溫室內採用無土吊架栽培系統,使用天然椰糠作為種植基質,並加裝有多套水源淨化裝置,利用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降營養液輸送到裝有壓力補償系統的滴灌末梢,讓每一株植物都能獲得優質、安全、均衡的澆灌。」港珠澳現代農業示範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溫室內小番茄植株整個生長周期可以長到15米左右,產量是普通小番茄的5-10倍。

20a95da4-088d-4681-bc0f-a71ccb3449d4.jpg

智能玻璃溫室宛如工廠車間。 

不僅如此,作為蔬果工廠化生產的典型項目,港珠澳現代農業示範園在播、種、管、收、儲五個環節已實現高度自動化,包括但不限於自動化播種線、自動化潮汐灌溉系統、智能環境控制系統、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AGV無人駕駛採收車及自動化分選包裝線等。

「可以說,溫室內的陽光、空氣、水都是『定製』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整合全球頂尖技術和設備,智能玻璃溫室實現了全環境要素精準控制。

在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供應純淨、安全、綠色的高品質果蔬外,港珠澳現代農業示範園還是現代設施農業國產化的展示窗口。

據悉,為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粵港澳現代農業示範園的進口設施設備佔比超過70%。如今,經過多年的摸索,該園的投資、運營方華發集團通過整合體系內外資源,積累了豐富的設備製造經驗,基本形成完善的裝備設施產業生態,能夠實現設施設備國產化率95%以上。

國產化後,現代農業示範園的建設成本大大降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張「世界級農業新名片」,為進一步推廣向全國打下堅實基礎。

「數字+」賦能產業升級

初春時節,站在斗門區昭信村極目四望,水網縱橫、魚塘密布,白蕉海鱸不時躍出水面,掀起陣陣水花。

在珠海經濟特區,昭信村原本並不顯眼。因為相比於名人輩出的北山村、會同村和歷史悠久的南門村,昭信村與水為鄰、魚塘環繞,名不見經傳。但近幾年,就是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水鄉村落,在社交媒體頻頻「出圈」。

昭信村上演「億元村」的逆襲,靠的是一條魚——白蕉海鱸。30多年前,最早一批養殖戶從山東等地引進黃海地區的七星鱸魚,邁出發家致富的第一步。

2023年,斗門區「白蕉海鱸」養殖面積3.96萬畝,產量15.95萬噸,占全國產量超50%,帶動相關從業人員4萬多人,成為珠海農業支柱產業之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張靚麗的「菜籃子」名片。

現代農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對「白蕉海鱸」傳統養殖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構建新模式、增加新動能。

2022年以來,昭信村不少魚塘陸續上新了水質傳感器、天氣氣象採集傳感器和監控攝像頭等物聯網設備,實現塘口水質數據、視頻數據、養殖數據實時查看和生產設備遠程智能控制。管理部門和養殖戶通過村里服務中心的大數據可視化大屏與手機,可實時查看魚塘狀態。

這是昭信村5G+海鱸魚智慧漁業試點項目,覆蓋面積超800畝,覆蓋養殖戶35戶,全力打造數字化海鱸魚試點養殖。

8619a5d8-436b-4171-9d4d-9b208a6c5741.jpg

有5G加持的海鱸魚正游向更大市場。

「之前只能憑經驗,目測魚的狀態和水溫水質的變化,決定要不要投放魚食和藥物、開關增氧機等。」養殖戶陳桂生表示,如今,只要點擊手機小程序「昭信村海鱸智慧農業」,就可以看到自家魚塘溶氧、水溫等關鍵數據,「結合平台的實時預警機制,現在養魚可以大部分實現精準操作,颱風天不用再冒着風險下塘看魚了。」

智慧水產監測和信息化技術賦能,助力昭信村「白蕉海鱸」養殖降本增收。據估算,昭信村5G+海鱸魚智慧漁業試點項目可降低約20%人力成本,提升生產管理效率超25%,減少綜合能耗約15%。

利用智慧漁業養殖技術不僅減了養殖風險,同時帶來了產量、產值和利潤的增加。插上5G的白蕉海鱸魚正從鄉村振興的「致富魚」變為千億產業的「共富魚」。

「新農人」逐夢農村大舞台

作為珠海重要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基本農田保護區,被束縛住「手腳」的蓮洲鎮,正通過科技人才與鄉村科技需求精準對接,激發農業農村資源要素活力。

在位於蓮洲鎮的悅禾農業稻田禾蟲養殖示範基地,大片水田映入眼帘。左側的稻田禾蟲套養區,多年生水稻隨風搖曳;右側的高密度禾蟲養殖區,表面看上去一片「荒蕪」,淤泥之下卻是生機勃勃。

「珠三角當地出產的禾蟲視新鮮程度及當季產量批發價格約為80—150元/斤不等,通常本地所產禾蟲憑周邊飯店及市場即可消化。由於本地蟲產量有限,批發檔口經常需要從越南、我國廣西等地收購禾蟲進行銷售,僅番禺市場的三個禾蟲批發檔口年銷量可超70萬斤。」澳門青年、悅禾農業董事長林霖介紹。

張開網兜,在昏黃的燈光中捕捉隨潮水漂浮的禾蟲,是不少珠三角農村人的童年回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禾蟲船一次可捕撈數百斤禾蟲。後因水域污染、農藥濫用、過度捕撈等,稻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禾蟲數量日趨減少,價格也水漲船高。

能不能脫離自然環境,人工圈養禾蟲?2016年,林霖結識了一支研究禾蟲育種養殖的團隊,並達成了合作,開始研發攻克禾蟲的人工育苗技術和規模化養殖。

為破解種苗養殖密碼,林霖與團隊前後投入3年時間,奔赴多地考察,學習種養經驗,不斷優化套養系統和方法,漸漸從「門外漢」變為「蟲專家」,研究出改造成本低,產量比較理想的養殖方法——「高密度稻蟲養殖」系統。

「我們培育苗種所用的優質種蟲,蟲體個頭較大、漿汁飽滿、活力十足,口感香糯且富有彈性、鮮香中帶有回甘。」林霖介紹,悅禾農業還自主研發了禾蟲浮游苗及標粗苗的培育技術、禾蟲稻田套養系統、禾蟲灘涂養殖系統,自主育苗苗種孵化率與投放存活率超過九成。

72e806cd-5cab-4f1a-83a4-3fe16880aac5.jpg

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施展抱負。(南方+ 關銘榮 拍攝

同樣在蓮洲鎮,蘇禮恆等7位珠港澳青年的事業也在蒸蒸日上。

過去數年,這支涵蓋科研、養殖、銷售的港澳青年團隊發揮各自所長,聯手建設「一畝田」生態農場魚菜共生基地,擁有4項科技專利,採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可以跨區域,反氣候規模化養殖,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打造「高產、環保、生態」的現代農業模式,以南美白對蝦為例,產量可達傳統模式的20倍,帶動村集團每年增收15萬元。

一身幹勁和才學,農田是試紙,技術是手中的筆。在珠海斗門,現代農業與現代科技接軌,讓農村變成年輕人施展抱負的大舞台,為發展現代農業源源不斷注入新力量、新血液。(南方+記者 王韶江 關銘榮)

頂圖:港珠澳現代農業示範園。

[责任编辑:吕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