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稅開徵滿6年 三家企業曬出環保經濟賬-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環保稅開徵滿6年 三家企業曬出環保經濟賬

2024-04-17
来源:香港商報網

 今年4月征期,距離環境保護稅首次申報時間已滿6年。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當年4月,首批環境保護稅納稅人開展首次納稅申報。

 6年來,環保稅通過「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正向激勵機制,引導企業既算經濟賬又算環保賬,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排污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近日,記者走進3家首批繳納環保稅的企業,看企業綠色轉型效果,聽企業細算綠色發展的經濟賬、環保賬「兩本賬」。

 珞璜發電:環保賬算得越好,經濟賬收益也越好

 華能重慶珞璜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是環保稅開徵後的首批納稅人之一,其轉型綠色發展,環保稅的開徵是一個重要動因。2017年,受新能源和外電入渝的影響,珞璜發電廠的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已經長期處於較低水平,年發電量從歷史最高155.6億千瓦時降至73.8億千瓦時。「當時,火電機組負荷降低、煤耗提高、收益下降,再加上第二年就要開徵環保稅,公司還面臨稅負增加的風險,壓力非常大。」企業財務負責人楊迎鴿說。

 據楊迎鴿介紹,6年前稅務幹部上門宣傳環保稅法時,幫企業算過一筆賬:開徵環保稅之前,企業按照國家標準應當繳納排污費,標準為每污染當量1.2元,排污費預計在800萬元左右。環保稅開徵後,重慶執行的環保稅徵收標準為每污染當量2.4元,在發電量不變的情況下稅負將翻倍。

 轉型迫在眉睫。火電廠之所以被人詬病「高污染」,關鍵是技術落後,比如煤炭燃燒不充分,缺少煙氣處理設備等。珞璜發電廠就將6台發電機組全部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並增設煤場防風抑塵網等。

 效果立竿見影。「環保稅法實施第一年,我們產生的污染當量數比2017年下降73.1%,繳納環境保護稅214萬元,與2017年繳納的排污費796萬元相比,降低了73%。」楊迎鴿說。

 前後兩筆賬,讓珞璜發電看到了綠色轉型的好處,也開啟了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狂飆」。

 2020年,珞璜發電廠建成了西南地區首個污泥耦合發電項目,「跨界接單」做起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他們將城市污水中的污泥經過處理後,作為生物質燃料送入電廠鍋爐與燃煤混燒發電。據介紹,每噸污泥可產生相當於0.4噸普通燃料的效能,這個項目年處理濕污泥能力達40萬噸,占重慶市生活污泥總量的一半,每年可節約標煤2.9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28萬噸。

 「這條轉型之路,使我們實現了環保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楊迎鴿說,僅環保稅,我們就享受超2000萬元的減免。

 在重慶,環保稅的正向激勵作用,讓不少企業像珞璜發電廠一樣,主動加大減排治污力度,推動綠色發展效果明顯。數據顯示,重慶萬元GDP應稅大氣和水污染物排放當量數從2018年的0.68下降到2022年的0.58,降幅達14.7%。截至今年3月,重慶各類企業實施節能減排享受環保稅減免11.7億元。

 聚銀化工:環保技術改造,把環保賬算在效益賬前頭

 投資環保改造項目,什麼時候能回本?2018年,當甘肅銀光聚銀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立新堅持啟動環保技術改造項目時,不斷被管理層提問。如今,他的堅持已有了回報,這個問題也有了答案:8年。

 作為環保稅開徵後的首批納稅人之一,甘肅銀光聚銀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國有化工企業,主要從事聚氯乙烯、聚碳酸酯等化工產品生產製造。環保稅實施前,企業每年向大氣和自然水體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等各類污染物超過900噸。2018年,在環保稅政策的約束下,企業決定啟動環保系統改造項目。

 「項目剛開始阻力比較大、進展比較慢,因為管理層大都持反對意見。」王立新說,有人認為環保改造周期長,會對公司正常生產造成影響;也有人覺得環保技術改造資金投入太大,短期內難以收回成本。

 根據企業測算,環保稅開徵後,按照企業當時的排污量,每年要繳納環保稅90多萬元;如果將污染物整體排放濃度保持在低於國家標準50%,每年僅繳納環保稅22萬元,少繳環保稅近70萬元。

 「但與幾千萬元的投資相比,每年省下的幾十萬元稅款確實不夠看的。但是環境保護問題,不能只算『小賬』『眼前賬』,更要算『大賬』『長遠賬』。」王立新堅定地說。

 實踐證明,環保投入的回本速度,遠比王立新預想得快。2021年,企業獲得生態環境部門給予的一次性污染防治資金近千萬元。2023年,得益於環保、技術等多方面原因,企業被認定為先進製造業,開始享受先進製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每年800多萬元的加計抵減優惠,不僅大大縮短了回本速度,也為企業帶來不小的收益。」王立新說。

 2022年,聚銀化工加快了環保技術改造進度,全面推進環保安全治理。「這次已經沒什麼阻力了。」王立新說,「大家看到了環保技術改造釋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後,反對聲音幾乎沒有了。」

 截至目前,聚銀化工累計投資環保技術改進資金超9000餘萬元。經過技術改進,聚銀化工排放廢水已經達到了國家城鎮污水一級A類標準,全年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同比下降37.7%、44.6%,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濃度分別同比下降24.6%、76.3%,污染物整體排放濃度均低於國家標準50%以上。

 川恆化工:剷平「固廢山」,「欠賬」變成「長遠賬」

 環保稅鼓勵清潔生產,鼓勵集中處理,鼓勵循環利用。對企業來說,實現循環利用難度最大,但受益也最明顯。在循環利用道路上探索了十幾年、環保稅開徵後的首批納稅人之一的貴州川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對此很有發言權。

 作為一家專注於磷、氟資源精深加工的民營企業,川恆化工廠一直有「兩害」的困擾:一是磷礦開採過程留下的大量露天天坑和地下採空區,二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廢磷石膏和磷尾礦。前者容易造成地表塌陷,後者不僅佔用土地,且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風險。

 據川恆化工廠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龍輝介紹,在探索磷石膏綜合利用的道路上,他們先後嘗試了水泥緩凝劑、建築石膏粉、路基材料等多種方式,並於2010年研發出半水濕法磷酸成套技術,但仍無法對廢料進行有效利用。

 2015年,川恆化工提出「礦化一體」思路,利用廢料半水磷石膏作為膠凝材料,膠結二水磷石膏、尾礦等廢料組成填充材料,對採空區進行回填,實現「一廢治兩害」。但是,填充材料的強度、硬度能否滿足貴州喀斯特地貌的要求?廢料填充後是否會對地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擺在企業面前的這些問題,讓磷石膏綜合利用研究項目陷入停滯。

 「環保稅的開徵是一個契機,讓我們下定決心重啟研究項目。」川恆化工財務總監何永輝說,2018年,他們相繼在水、渣、氣治理和綜合利用上投入資金近1億元,並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共同開發出「半水磷石膏改性膠凝材料及充填技術」,實現了半水磷石膏改性後用於礦井充填。

 何永輝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的「水泥+尾砂」充填採礦不僅成本高,而且磷礦采出率只有50%~60%;採用新技術進行井下充填採礦,成本只有「水泥+尾砂」充填採礦的1/3,磷礦采出率能達到90%以上,還能大量消耗磷石膏固體廢料,可謂是一舉多得。

 自2019年起,川恆化工不僅實現新增磷石膏廢料全部消納,而且每年還能消納存量磷石膏廢料約60萬噸。根據測算,僅磷礦廢渣生產出的產品每年大概能實現營收32億元,對固體廢物的有效處理也讓企業享受約280萬元的環保稅減免。「現在,『固廢山』已經縮小了1/6,預計過幾年將徹底不復存在。」何永輝說。

 環境保護稅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其環保意義和社會意義遠大於財政收入意義。相信隨着環境保護稅法的持續深入實施,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發展中樹立更強的環保意識,算本企業的經濟小賬,更要算事關大局的環保大賬,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記者 林彬彬)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