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藝術課程 鼓勵學童正視生死-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教育】科技藝術課程 鼓勵學童正視生死

2024-05-02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中國文化中,死亡是忌諱的話題,日常生活中大眾避而不談,為二字蓋上朦朧黑紗。對兒童和年輕人來說,死亡遙不可及,更顯虛無縹緲。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近年推廣生命教育,與香港電車姊妹公司「叮叮科創」合作,舉辦「正向創藝 永善人生」填色及徵文比賽,鼓勵學童正向面對生死議題。60名入圍的中小學生獲全額資助入讀科技藝術課程,創作以「孝善」為主題的作品。學生日前(4月27日)於屈地街電車廠的課室分享成果,由評審團選出優異者,頒發「華永會獎學金」。

華永會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博智先生, JP(左)頒獎予高小組冠軍得主 - 來自合一堂學校的文梓皓同學(右).jpg

每組冠亞季軍分別獲得HK$3388、HK$2388及HK$1388獎學金,冠軍學生獲得免費「古典電車之旅」。(圖片由華永會提供)

   小學填色比賽及中學徵文比賽分為初小組、高小組、初中組及高中組。填色比賽讓參賽者於填色表格內發揮創意,並加入其他符合「行善盡孝」主題的元素。徵文比賽則要求參賽者以「我和家人的難忘回憶」為題撰寫短文。評審團於每組選出15名入圍學生。入圍小學生及中學生分別獲得全額資助入讀「AI啟航:青年創新與應用課程」及「3D模型先導課程」,以「孝善」為題創作繪本或設計3D家庭展覽場館。

mmexport1714474048535.jpg

入圍中學生入讀由香港科技大學及「叮叮科創」共同開發的「3D模型先導課程」,總課時為20小時。

   華永會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博智接受香港商報記者訪問時表示,比賽及課程以推廣生命教育及孝善文化為目標:「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本會希望向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傳遞珍惜現在、及時向家人表達愛意的信息。」比賽接獲逾2000份填色及寫作投稿,不乏高水平作品,「有小學生於填色作品融入與家人賣旗、參加公益活動的畫面,亦有不少中學生文筆令人動容,並在文中加入長輩的智慧,可見他們將其勸言牢記於心。這些作品反映了比賽啟發學生反思何謂孝善,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行善盡孝。」陳博智解釋,融「孝善」於藝術科技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對生死教育的興趣,「AI(人工智能)、元宇宙、3D模型設計等技術新穎,能吸引年輕人。此外,學生能將自己對孝善、正向生命的理解融入藝術作品,融會貫通,比接收『硬邦邦』的資訊更容易吸收所學。」

mmexport1714474049937.jpg

陳博智指,希望透過比賽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孝善」的理解,以及引導學生關愛家人。

   在「AI 啟航:青年創新與應用課程」中,初小學生利用AI工具,以「理想家庭日」為主題創作個人繪本;高小學生則在元宇宙設計「理想家庭日」場景,例如跟爸媽去旅行、一起閱讀等。初小學生由家長陪同參與,陳博智指,課程不但讓學生反思如何與家人相處,還給予家庭深入溝通的機會。「有學生在課堂上突然向家長說:『我愛你。』事後家長和我分享,孩子從未如此直白地吐露心聲,令人感動。」

mmexport1714474047258.jpg

台山商會中學的徐昕桐(左)及真光女書院的鄭湘霖(右)分別獲得高中組季軍和冠軍。

   中學生則在「3D模型先導課程」中利用Blender 3D軟件建構家庭成員的立體模型,再以「家庭的生命亮點」為主題製作立體展館,將自己及家人的回憶融入其中。真光女書院的鄭湘霖及台山商會中學的徐昕桐分別獲得高中組冠軍及季軍。鄭湘霖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作品圍繞自己與父母相處的點滴:「展品之一是一隻坐木筏的熊貓,象徵海洋公園已拆卸的『滑浪飛船』機動遊戲,是我最喜歡與父母遊玩的設施。我的爸爸是一個不擅表達自己的人,我有時會因此感到沮喪,但他一有空就會帶我到海洋公園玩,是他獨特表達愛意的方式,啟發我將情感透過模型呈現。」徐昕桐則以自己喜愛的《反斗奇兵》動畫為靈感,重現角色「安仔」的房間,將房內的物品和玩具換成承載自己回憶的玩意。她指,其中一件展品是媽媽送她的玩偶,「我曾與它形影不離,但升上小學後它卻不見了,我很失落。長大後的某天,我突然從祖母的手中重獲玩偶,十分驚喜。這份失而復得的情感讓我聯想到父母,我不希望失去父母後才懂得後悔。這次展覽讓我反思自己應趁父母在世時珍惜他們,即使他們終有一日會離開,也能留下難忘的回憶。」

mmexport1714474042085.jpg

中學生使用Blender 3D、科大虛擬平台Spatial及AI等工具創作。

   對於藝術科技教育內容,兩位學生均給予正面反饋。鄭湘霖表示,自己對電腦藝術感興趣,課程讓她獲益良多,「學校視藝課讓我們淺嘗電腦平面設計,但3D模型課程讓我接觸到更廣泛的電腦軟件,我從未想過原來有那麼多不同的創作方式。」她舉例,課堂使用的軟件允許她用手機掃描實體物品,將其3D模型放進虛擬空間中,讓她大開眼界。徐昕桐表示,自己同樣對科技改觀。「我不擅長操作電腦,因此以前很抗拒電腦科技,但課程的導師很有耐心,一步步地指導學生,讓本是一張白紙的我也能創作一場虛擬展覽。」她續指,電腦作品對自己有紀念價值,不像學校電腦課側重實用性,課程完結後,她會繼續使用軟件,用自己的回憶創作作品。(記者:Ruth、攝影:馮瀚文)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