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推動電影工業 資助戲院轉型-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事講場】推動電影工業 資助戲院轉型

2024-05-08
来源:香港商報

黃遠康

雖然早前戲院商會推出全日劃一30元票價優惠吸引觀眾入場,但是無奈地嘉禾啟德及銅鑼灣總統戲院仍然難抵壓力先後結業。這個消息,不但對於本地經濟及電影工業造成影響,對於港人而言亦是一大損失。面對如何扭轉經濟狀況的特區政府,應該好好思考如何協助戲院渡過難關。

兩間戲院結業收場,普遍認為與四大原因有關。第一,是租金問題。雖然美國加息浪潮以來,地產交投不似以往熾熱,但是商舖租金仍然有升無減。根據地產公司的統計顯示,2023年工商舖的平均租金已經超過2020年。在消費市道疲弱下,戲院自然未能抵住成本上升的壓力而無奈倒閉。第二,是港人的報復式離港潮。自從通關以來,疫情三年被迫留港活動的市民大多趁着假期出外走動,令留在本地消費的人口不足。當連零售業、飲食業都覺得經營困難,相關行業例如戲院等亦難免大感吃力。

第三,是缺乏票房猛片。戲院只是服務供應者,入場人數多寡需視乎「服務」,亦即電影有否足夠的吸引力。過去十多年,戲院比較依賴外國英雄電影吸納票房,可是一方面荷里活去年出現大罷工,相關電影的製作和上映進度緩慢;一方面類似的題材有氾濫的趨勢,舊酒新瓶較難再進一步開拓觀眾市場。第四,是觀賞電影的文化和方式出現變化。以前,入戲院看戲是唯一選擇,現在,隨着數字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不論歐美或中國內地都有大型串流平台自行製作及發布有口皆碑的電影,觀眾只要打開手機即可享受,令進入戲院的人數不斷下滑。

面對本地經濟的因素,以及全球性的原因,本地戲院如何轉型求存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課題。一直以來,特區政府都非常重視電影工業,多年來投放數以十億計的公帑支持本地電影從業員拍攝作品。可是,再優秀的作品都要有渠道推廣,如果政府只是着重電影製作,而不考慮電影出品,對整個電影工業的發展而言亦沒有好處。因此,政府可以考慮資助戲院提升質素及轉型,讓業界可以有喘息的空間之餘,也保障整個電影工業產業鏈。

結合本土文化元素

對於香港戲院而言,內地和台島的做法是既近水樓台又相對合適的參考對象。隨着內地經濟愈趨蓬勃,許多大城市的戲院已經不再局限於提供座椅和銀幕,或是售賣爆米花和熱狗,而是開拓更多不同類型的服務以增加收益。例如有深圳的戲院提供兒童遊戲室和託兒服務,讓家長可以在戲院安心看戲,而小朋友亦有自得其樂的空間;而在戲院大堂,愈來愈多戲院善用空間,加入吸引年輕人的玩意,例如是夾公仔機、街機遊戲等。至於在傳統設備方面,內地亦追求提升品質,例如座椅加入付費按摩的元素,讓觀眾一邊享受視覺娛樂一邊享受鬆弛服務。以上的新服務或設施,除了優化觀眾體驗,增加他們再次入場的意欲之外,亦為戲院帶來額外收入。

至於台灣,特別是台南一帶有濃厚的農村色彩和客家文化,所以當地的戲院索性將戲院結合本土文化元素,在戲院裡面加入富有傳統特色的展品和布置,吸引文青「打卡」參觀。另外,戲院又會借出場地,讓傳統表演團體舉行演出,增加不同年齡層的顧客。換言之,戲院不再只是觀賞電影的地方,而是成為一個文化標誌,在獲利的同時亦做好文化保育和深度旅遊的工作。

香港作為粵劇文化深厚的一個地方,其實可以兼容兩地的轉型模式,為戲院的生存提供新方向。一方面,香港的戲院可以改善硬件和服務,令戲院有更豐富的娛樂性,創造戲票和食物之外的其他收入;另一方面,戲院亦可與粵劇業界或者其他藝術團體合作,參考外國歌手在戲院直播演唱會的做法,在戲院提供粵劇名伶或其他舞台表演的直播演出,為本地藝術工作者提供更多推廣機會,甚至塑造成為品牌活動,拓闊在戲院消費的目標群眾。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的其中一個定位就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戲院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平台,值得政府提供更多支援,包括貸款計劃等以提升硬件質素和嘗試跨界別合作。希望政府可以更加重視業界存亡問題,讓香港的創意產業發展可以踏上新台階。

圖源:中通社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