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輪流轉 中國資產備受青睞 外資為何開啟「買買買」模式?-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财经

風水輪流轉 中國資產備受青睞 外資為何開啟「買買買」模式?

2024-05-09
来源:香港商報網

 內地「五一」小長假前後這幾個交易日,外資機構唱多和做多中國資產似乎成為市場的主流共識之一。多種跡象和數據顯示,近期外資紛紛對中國資產展開追逐,開啟「買買買」模式,為前期疲弱的港股和A股市場注入不少動力,使得相關的中國資產一改頹勢,走出了一波火熱行情,成為近期資本市場的一大亮點。

 其中,上漲行情最為明顯的是港股市場。4月23日至5月6日期間,恒生指數罕見走出連續10個交易日上漲行情,期間累計漲幅高達14.51%;恒生科技指數在本輪行情中的走勢更為猛烈,期間累計漲幅達22.26%,進入技術性牛市。

 值得一提的是,恒指重回18000點上方,成交額處於階段性高位,是在「五一」小長假期間南向資金沒有參與的情況下取得的,這從側面也說明,外資是拉動這輪港股回升的重要力量之一。中金研報認為,資金是助推市場出現如此之快且超出基本面和政策支撐外大漲的主要原因。近期,海外資金流入港股,交易型資金回流及賣空回補也佔一定比例,本地和區域型配置資金亦有所回流。

1113878564_副本.jpg

 恒生指數日K圖(富途牛牛APP截圖)

 外資加碼湧入中國市場

 相對於港股,A股的表現亦不遜色。「五一」假期後首個交易日(5月6日),A股一如市場預期迎來「補漲」,取得5月「開門紅」,滬指盤中觸及3142.38點,創年內新高。

 從相關數據來看,「五一」小長假前後這幾個交易日,北向資金有進有出,但總體是流入的資金幅度較大。其中流入較為顯著的有:4月26日,北向資金淨買入224.49億元(人民幣;下同),創2014年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單日淨買入紀錄;4月29日,北向資金淨買入108.92億元;5月6日,北向資金繼續淨買入近百億元。

 據統計,截至5月7日,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合計淨流入814.19億元,其中,4月下旬以來北向資金的淨流入額達352.47億元。整個4月,北上資金合計淨流入A股60.2億元,已連續3個月淨流入。

 高盛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對沖基金4月對中國股票的持倉有所增加,過去五個月中有四個月出現淨買入,淨持倉規模增至7.5%。美銀美林也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稱,最近幾周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機構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港股市場。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5月6日,摩根大通金融(香港)滬深港通近5日淨流入額最多的席位,達115.26億元,法國巴黎銀行、美林遠東等機構席位近5日淨流入額也超過90億元。5月6日單日,摩根大通金融(香港)、摩根士丹利香港證券、美林遠東、瑞銀證券(香港)等席位的北向資金淨流入額居前,其中摩根大通金融(香港)的淨流入額達50億元。

 另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稍早前發布的報告,今年3月份,中國股市、債市自去年6月以來首次同時獲得外國資金的淨買入,分別獲17億美元、21億美元的外資淨買入。報告還顯示,今年3月份也是自2021年9月以來,新興市場中的中國和非中國股債市場首次同時出現月度流入。

 政策疊加為市場保駕護航

 市場人士認為,當前中國資產已成為全球股市的價值窪地,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情緒、風險、偏好和興趣正在改善。這與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海外主要股票市場波動加劇、中國監管政策加碼保駕護航等多重利好因素有關。

 政策方面,近期舉行的中國政治局會議釋放出了系列積極信號,比如,首次提及要靈活利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工具,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首次提及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房地產方面,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琢磨基金總經理火焱在接受香港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中國資產相對全球資本市場表現出現領先反彈,除了A股以外,包括港股和納斯達克金龍指數均出現較大幅度的連漲。火焱認為,此輪中國資產的整體反彈,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場政策相對利好。4月政治局會議釋放了積極財政提速、呵護房地產、設備更新擴內需等一系列政策利好,疊加「國九條」等資本市場長期建設的措施手段,使得市場對於中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的未來治理有了更多良性預期。多維有力政策疊加,能夠鼓舞市場情緒,對夯實市場走勢形成支撐。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向香港商報記者表示,「五一」後A股市場實現開門紅,延續了春節前後市場通過八連陽站上3000點的走勢,大盤站上3000點後,在3000—3100點之間窄幅震盪了兩個多月後,實現了向上突破。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政策的支持。他指出,從證監會出台的四項政策文件,到新「國九條」的發布,以及逐步形成「1+N」配套的文件,顯示出管理層對於資本市場堅定的支持態度,以及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資本市場的態度。

6617b4870cf2c8ae6c156d6b_副本.jpg

 中新社資料圖

 經濟向好夯實基本盤

 經濟基本面上,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高於預期的4.6%和前值5.2%,經濟企穩回升態勢明顯。其中,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指標運行良好,增長、就業、通脹、國際收支四大宏觀指標總體保持穩定,釋放出持續回升向好的濃濃春意。基於此,近期以來,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瑞銀等多家外資機構,紛紛上調了對2024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其中,高盛將中國2024年全年GDP增速預測從前值的4.8%上修至5.0%;花旗將今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從原來的4.6%上調至5%;摩根士丹利將中國2024年經濟增長預期從4.2%上調至4.8%;星展銀行將中國2024年GDP增長預測從4.5%上調至5%。

 火焱指出,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和製造業PMI指數等一系列數據來看,中國資產對應的國內經濟數據顯示溫和復蘇跡象。此外,美國製造業PMI數據和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節奏的預期變化,也導致了過去兩年因外資持續流出而受影響的港股等市場流動性邊際改善,對市場回暖形成支撐。

 為何近期中國資產備受青睞?興業證券研報認為,首先,年初市場過度悲觀的預期已被不斷趨好的經濟數據和穩增長政策逐漸糾偏。當前,這種預期的修復、風險偏好的回暖仍在繼續,4月製造業PMI「量穩價升」反映中國經濟繼續改善,海外市場對中國經濟的預期顯著修復。

 估值修復吸引買家入場

 從資產性價比角度,興業證券研報指出,美、歐、日等市場在經歷去年以來的大幅上漲、指數創歷史新高后,經濟疲態逐步顯現、行情波動明顯加大。與之相比,當前仍處低位且經濟與政策邊際改善的中國資產,成為更高性價比的選擇。

 火焱認為,中國資產估值水平具有顯著吸引力。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如美國、歐洲、日本及印度等迭創新高的歷史背景下,其估值也節節走高。而中國資產包括A股和港股的估值已相對十分具有吸引力。「在此次上漲之前,港股市場的估值已經來到了全球主要市場的最低水平,在已顯著低配且分紅極具吸引力的情況下,適當的時候在低位買回中國資產,不失為部分海外資金的理性配置選擇。」 火焱說。

 「全球資本是流動的,現在來看估值窪地無疑只有兩個,A股和港股。」楊德龍說,特別是格雷格•阿貝爾說到,很多中國資產已經被嚴重低估,這應該是全球資本近期大量流入港股,部分流入到A股的重要原因。也會推動下一波A股和港股的估值修復,從現在的嚴重低估修復到一個相對合理的估值。

 瑞銀發表中國資本市場策略報告稱,自從調高對中國市場評級至「增持」後,與超購30名跨地域和具投資風格的投者進行討論,認為市場比大約六個月前更容易接受積極的中國立場,投資者亦承認股息/回購的較高可見度是中資股估值的支持。

 市場看多未來走勢

 經過近期的一輪快速上漲的行情,港股和A股在最近兩個交易日暫歇,市場迎來調整時刻。截至5月8日收盤,滬指收報3128.48點,年初至今上漲5.16%;恒生指數收報18313.86,年初至今上漲7.45%。

 儘管最近兩三個交易日市場有所回調,但從眾多機構發表的研報看出,他們紛紛堅定看多港股、A股等中國資產。楊德龍認為,從股指來看,當前A股和港股均處於歷史底部區域,雖然從底部反彈了第一波,但是和歷史平均股指相比,依然有較大空間。

 中信建投指出,近期人民幣資產持續走強,港股已經進入技術性牛市,戰略上堅定看多今年的A股與港股市場。近期外資空頭回補,反應當前複雜國際形勢下,海外對中國前期過於悲觀的經濟預期有所修復。短期成長值得關注,中期紅利仍是底倉首選。

 在火焱看來,就當前中國資產的反彈而言,相對突出的港股已連漲之後進入技術性牛市。但也需關注短期快速上漲後的勢能變化。火焱認為,未來影響中國資產的因素主要有幾點:一是美聯儲利率政策變化。作為全球資本定價之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走向,特別是下半年關於降息啟動時間及頻次的預期變化,對包括港股市場在內的中國資產均有重要影響。若美聯儲降息符合預期,則會進一步增強國際資本的流動性,提升港股等中國資產所在市場的吸引力,從而有利於相關資產後續的進一步反彈。

 二是國內經濟復蘇進展。國內經濟基本面能否進一步呈現改善,特別是經濟數據的回暖,是實質支撐資本市場表現的關鍵因素。如果在相關政策及流動性驅動下,地產等核心銷售指標能夠邊際企穩,從而能夠持續展現出國內經濟復蘇跡象,再疊加消費、投資和出口等方面的數據保持轉暖,無疑將有益於提振市場信心。

 三是國際地緣政治走向。2024年本身是海外關鍵大選年,疊加俄烏戰事、普京訪華和中東形勢變化,中美、中法、中德等關鍵國際多邊關係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的穩定性的變化,無疑也會對海外資金看待資本市場包括中國資產產生情緒變動及判斷影響。在保持多邊持續良性溝通的背景下,若能迎來地緣政治衝突的緩解和外部國際關係的持續改善,也將對中國資產的表現帶來有益促進。(記者 朱輝豪)

 頂圖:路透社資料圖

[责任编辑:朱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