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與祖國「更近」的香港必有光明未來 ——批判羅奇評論文章-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來論】與祖國「更近」的香港必有光明未來 ——批判羅奇評論文章

2024-06-18
来源:香港商報網

文/鳴謙

在2024年6月的文章中,史蒂芬•羅奇提出了中國和香港面臨的諸多挑戰,描繪了一幅情緒低落、前景黯淡的畫面。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國和香港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和政治挑戰,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情緒的轉變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然而,這種觀點顯然過於悲觀,或者說極力渲染悲觀的氛圍,忽略了香港和中國經濟的長期優勢及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光明前景。本文將從香港的法治和自由經濟模式、中國經濟的韌性及其全球貿易角色、以及香港作為中外橋樑的作用三個角度批判羅奇的觀點。

羅奇在文章中指出,隨着外國法官的辭職,香港的法治正受到嚴重威脅,這一觀點過於片面。雖然外國法官的辭職確實引發了一些關於香港司法獨立性的擔憂,但香港的法治基礎並未因此動搖。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強調維護司法獨立,並積極回應外界的質疑。根據《香港基本法》第85條,香港的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這一點仍然得到有效執行。此外,香港的自由經濟模式仍然是其發展的重要優勢。根據2024年《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在全球排名仍位居前列,顯示出其在保護財產權、營商自由和政府效率方面的卓越表現。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未受動搖,根據202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香港依然是全球前三的金融中心之一。這些數據表明,儘管面臨挑戰,香港的法治和自由經濟模式仍然堅如磐石,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基礎。

羅奇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擔憂,認為政策不確定性和年輕一代的悲觀情緒將限制中國的經濟增長。然而,這忽略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持續發展的潛力。首先,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重要商品輸出國,其製造業和供應鏈優勢無可比擬。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3年中國的GDP增長率達到5.2%,顯示出強勁的經濟復蘇勢頭。此外,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和成果也是不可忽視的。根據《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在全球創新排名中名列第12,顯示出其在研發、科技轉化和創新環境方面的顯著進步。隨着「十四五」規劃的推進,中國政府在新能源、高端製造和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戰略部署,將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中國的經濟韌性還體現在其強大的內需市場。隨着中等收入群體的不斷壯大,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萬億元,同比增長8.4%,顯示出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強勁拉動作用。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未來前景依然光明,羅奇的悲觀預測顯然未能全面反映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

羅奇認為,中美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影響削弱香港的國際地位,這一觀點無疑過於單一、缺乏支撐。事實上,香港依然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中國橋樑和紐帶,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雙重身份使其在國際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數據,2023年香港的對外貿易總額達到8.5萬億港元,同比增長7.2%,顯示出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角色更加不容忽視。作為中國對外投資和合作的重要平台,香港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2024年一帶一路報告》,香港吸引了大量來自東南亞和其他地區的投資,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節點。事實證明,儘管受到中美關係不穩定和地緣政治挑戰,香港依然可以在中國與世界的溝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綜上所述,羅奇的觀點過於悲觀,未能全面反映香港和中國的長期優勢和發展潛力。香港的法治和自由經濟模式依然存在,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未來前景依然光明,香港作為中外橋樑的角色不可忽視。面對挑戰,香港和中國依然擁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前景。從這些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對香港和中國的未來保持信心,相信它們能夠克服困難,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羅奇文章主要觀點梳理:

1.作者在文章開篇提到,他在北京和香港感受到的情緒變化,從以前的活力四射變成現在的沉悶和低沉,特別是年輕一代,這種情緒已接近絕望。這不僅僅是情緒的變化,而是整個文化氛圍的轉變,從開放和誠實的對話轉變為高度防守的姿態,對提出棘手問題的人進行人身攻擊。

2.文章中提到,中國當前的主要關注點是政策的設計和執行。作者與一群中國企業家會面,他們抱怨北京缺乏對私營部門的支持,預期在即將召開的中共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會更多地關注國有企業。這反映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和擔憂。

3.作者與多位中國大學生交流,發現他們對未來的前景非常悲觀。很多學生選擇讀研是因為畢業後沒有有意義的就業機會,而讀研的學生在找工作時也同樣面臨困難。這揭示了中國年輕人面臨的就業困境和政府統計數據掩蓋問題的做法。

4.作者在《金融時報》上的文章成為香港命運爭論的焦點,香港政府對其批評的回應充滿政治化色彩。政府發布新聞稿指責作者的言論缺乏數據支持,但回應中充滿了宣傳性質,未能有效反駁作者關於香港經濟挑戰和中美衝突帶來負面影響的分析。

5.文章提到,最近三位外國法官辭職,使得香港法治的獨立性受到質疑。這與作者早先在《金融時報》上提出的觀點一致,即香港若要在疲弱的中國經濟中脫穎而出,政治自治是必不可少的。法官岑耀信警告香港面臨「慢慢成為極權主義國家」的結局,這加劇了對香港未來的擔憂。

6.作者總結說,無論是北京還是香港,整體情緒都在走向一種近乎絕望的無奈。特別是在中共領導人準備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的背景下,這種情緒尤為明顯。他將這種情緒形容為「沸騰水鍋里的青蛙」,逐漸陷入困境而不自知。

作者係博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圖源:路透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