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北上安老多條路 監管保障須跟上-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北上安老多條路 監管保障須跟上

2024-07-11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社會老齡化嚴重,安老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港府近年投入大量資源以支援安老服務發展,亦提供各種便利,力推跨境安老計劃,為解決香港「老有所安」問題多開一條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表示,正探討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由內地機構營辦的指定安老院,讓長者在大灣區城市養老有更多選擇即是最新的例子。

 相比在本港,市民北上安老有多項優勢,包括床位充足、物價指數低、居住空間大等,頗具吸引力,隨着大灣區融合加快,預料未來將有更多港人到內地安老。惟仍有一些長者對北上安老有所顧慮,主要是擔心生活質素得不到有效保障,例如萬一遭遇護理服務質量問題等,港府無法跨境處理,或導致求助無門。因此,要將好事辦好,相關監管保障必須跟上,當局應與內地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作,致力強化監管和保障機制,及時處理北上安老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服務水平監察、長者權益和相關協助等方面做得更好,以加強有意返回內地安老長者的信心。

 現時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已超過157萬,佔比21%,預計到2046年,每3人便有多於一名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安老服務需求殷切。與此同時,香港養老面臨院舍宿位和人手兩方面的短缺,單靠本地很難滿足相關需求。而放眼內地,借力大灣區融合,無疑是切實可行的選擇,可以解決很多香港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

 港府近年增撥資源,推出多項政策,支持港人北上安老,包括擴展「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讓長者可以往更多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院和牙科診所求診;放寬「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營辦機構參與資格,向位於內地並由香港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安老院購買更多服務等。政府進一步推動兩地跨境安老合作,當然是好事,一來內地的條件相對較好,服務「平、靚、正」,能有效提高長者的生活質素,二來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本港供應不足的壓力,三來內地近年大力發展「銀髮經濟」,與本港需求可謂一拍即合。不難看到,隨着兩地聯繫日益緊密,以及本港積極推動長者福利「過河」,越來越多的長者選擇到內地生活或養老乃是必然的趨勢。

 當然,增強本港長者北上養老的誘因,仍有很多細節要留意,大原則是要令到長者住得安心、舒心,得到更貼心的照顧。港府向內地購買服務,首先要做好把關工作。「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在今個財政年度的預算開支大約3250萬元,社署去年7月放寬計劃營辦機構參與資格後,至今接獲7宗申請,當中2宗獲批,另有1宗申請不獲批,社署正審核其餘4宗申請。制定一套符合長者需要的服務質素認證制度,加強實地考查,確保院舍硬件和軟件指標符合所訂的各項要求,讓公帑用得其所,政府責無旁貸。此外,因為監管機制不同,本港不能對內地院舍進行「跨境監管」,政府應定期抽查港人長者對服務的滿意度,作為購買服務的參考,並與內地相關部門保持溝通磋商,建立解決問題的機制,一旦發生不愉快事件,可以及時應對,從而不斷優化服務,讓北上安老真正落到實處。

 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