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研究院:香港選手奧運奪冠將激發大灣區發展體育經濟信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财经

中行研究院:香港選手奧運奪冠將激發大灣區發展體育經濟信心

2024-07-30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在巴黎奧運會的劍道決賽場上,香港女子重劍選手江旻憓強勢逆襲,以13:12的比分戰勝東道主奪冠,為中國香港代表團獲得在本屆奧運會上的首枚金牌,這也是大灣區選手在本屆奧運會獲得的首枚金牌,更是香港歷史上第三枚金牌,意義重大。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曾聖鈞、王子豪所做的研究報告認為,香港選手奧運奪冠將激發大灣區發展體育經濟的信心。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受多重因素及外圍形勢影響,GDP增速放緩,亟需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體育經濟是可以進一步挖掘潛力和空間的方向之一。

 大灣區發展體育經濟擁有良好基礎

 報告介紹,大灣區發展體育經濟擁有良好的傳承基礎。大灣區歷史上一直是我國的「體育重鎮」。中國香港曾號稱「遠東足球王國」,上世紀中葉,中國隊拿下的兩塊亞運男足金牌,中國香港球員發揮了重要作用。1979年誕生的省港杯,更推動了粵港兩地體育、文化和經濟的交流。近20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多地已舉辦過大型國際性賽事:澳門在2005年舉辦了第4屆東亞運動會;香港在2009年舉辦了第5屆東亞運動會;廣州在2010年舉辦了第16屆亞運會;深圳在2011年舉辦了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其次,大灣區發展體育經濟擁有良好的設施基礎。比如計劃於2025年啟用的香港啟德體育園,配置了多座世界級設施,能滿足不同賽事活動的需要。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大型交通設施,不僅方便人員通勤,還能夠作為大型比賽的體育場地,充分發揮了橋樑的多種功能。比如去年舉辦的港珠澳大橋馬拉松比賽,吸引了全球超規定名額4倍的跑步愛好者報名。

 再次,大灣區發展體育經濟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2023年我國體育領域合計8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廣東以12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10家企業來自深圳,2家來自廣州;今年以來,在歐洲盃、巴黎奧運會等國際大型賽事的助推下,大灣區生產的體育用品及設備出口數量也大幅增加,大灣區的企業為巴黎奧運會提供了超過3.5萬個奧運會乒乓球賽指定用球以及5萬多個充氣排球;今年上半年,深圳體育用品及設備出口貨值超68億元,同比增長71%。

 最後,大灣區發展體育經濟擁有良好的人才基礎。在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香港代表團取得了境外參賽的歷史最好成績,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李麗珊在女子滑浪風帆項目實現了首枚金牌後,張家朗在男子個人花劍中戰勝意大利名將達尼埃萊·加羅佐奪得香港史上第二枚金牌。自1984年中國代表團參加奧運會以來,截至上屆東京奧運會,來自廣東省的運動員累計獲得33項奧運金牌。

 報告認為,體育承載着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對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將提振大灣區堅定發展體育產業的信心和決心,為大灣區經濟克服逆勢、恢復增長貢獻更多的力量。

 銀行金融服務可加大賦能灣區體育經濟發展力度

 報告認為,銀行金融服務可借奧運東風和精神,加大賦能灣區體育經濟發展的力度。比如在體育消費領域,銀行可以配合重大體育賽事做好賬戶、支付、匯兌等基礎結算服務;結合巴黎奧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發行主題信用卡,推出賽事元素的旅行包、遮陽帽等作為開卡禮,聯動歐洲品牌商戶推出返現優惠,針對交通便利推出機場快速安檢、境外租車優惠等一系列特色權益,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安全、便捷、多樣化的跨境支付選擇。

 在體育用品領域,針對體育用品企業在重大賽事期間接單、生產、出貨的需求,銀行可以通過設立專屬體育金融服務團隊,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結算以及信貸支持,助力「灣區製造」在世界各大賽場搶佔市場。

 在體育產業融資領域,銀行可以通過與體育龍頭企業、互聯網平台開展三方合作,建立數字體育供應鏈金融平台,開發便捷、快速、靈活、無抵押、無擔保、低利率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探索以體育場館經營權、未來收益權抵質押的方式,創新體育產業融資模式,提升體育產業融資的可得性。

 在體育+金融跨界聯動領域,銀行可以通過邀請體育明星跨界直播、內部舉辦衍生體育賽事等方式,提升社會對體育事業的可觸達性和了解程度,進一步助力激發社會對體育事業的關注與參與熱情。(記者張麗娟)

[责任编辑:赵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