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問丨國指三十載 意氣正當年 巫婉雯冀「投資內地時就會想起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财经

高端訪問丨國指三十載 意氣正當年 巫婉雯冀「投資內地時就會想起它」

2024-08-05
来源:

歲月如梭,恒生國企指數自1994年8月8日正式推出,即將迎來其發展壯大的第三十個年頭。恒指公司行政總裁巫婉雯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隨着國企指數越來越受歡迎,各類結構性產品越來越多利用國指進行相應對沖活動。她期望,「投資者投資內地時,就會想起國指」。

國指今年剛好30歲,至今已有20隻與其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及指數投資證券(ETN),在7個交易所買賣,包括內地、香港、韓國以及以色列等地。另有5隻指數基金以及3個強積金計劃與國指相關。目前,追蹤國指的管理資產(AUM)已高達54億美元(逾420億港元)。

1.png

國指關注度重要性不斷提高

恒指公司行政總裁巫婉雯表示,國指可謂緊緊跟隨內地市場,重要性越發提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內地開始改革開放,逐漸實現貿易自由化,內地經濟憑藉這個很好的機遇而起飛。踏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內地企業開始來港上市,香港增加了『H股』的種類,因此為了區分不同類別的股份,便萌生了開設國指的念頭。」H股是指在內地註冊成立並在港上市的企業,H代表HK,由於H股的大股東均為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所以亦被稱為國企股。

國指創立之初正值香港金融市場起飛,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到來,國指亦曾表現低迷,直到2003至2004年期間,與國指相關的期貨及期權相繼推出,以及大型內銀股於2000年代中期先後來港上市,國指再次獲得投資界重視。

巫婉雯續說,隨着大型內地企業陸續上市並且被納入國指後,因該等股份市值較大,市場對國指的關注度開始提高,整個與國指相關的生態圈亦因此而陸續建立起來。

更廣泛反映中資企業表現

國指另一個重要轉折點是於2018年開始,將紅籌(指在香港或內地以外地區註冊,但公司業務在內地並具中資背景的企業)及民營企業加入為選股之列。巫婉雯解釋,當時正值民企急速發展階段,「尤其民企佔港股的市值,由2014年的16%增至2018年的30%,因此決定於2018年,將紅籌及民企納入為國企指數的選股之列,讓國指成為更廣泛地反映中資企業的指數」。

她續稱,自國指納入民企及紅籌後,國指與內地經濟已「相互緊扣」,不論H股、民企以及紅籌三類股份的業務表現皆反映內地經濟的表現,「若內地經濟好,國指表現便會好,今天國指已經是反映內地經濟的指數」。

正如巫婉雯所指,當前國指期權產品甚至比恒指更為活躍,投資者透過買賣與國指相關產品,建立穩定的一籃子投資組合,反映國指甚受投資者歡迎。她解釋,由於香港實施聯繫匯率,加上資金在香港可以自由進出,若投資者要將內地的投資產品,作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就會考慮在香港投資;與國指相關的產品,肯定在投資者考慮之列。

擬在東盟推國指相關ETF及ETN

至於國指會否與原本的紅籌指數(恒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重疊,巫婉雯解釋說,當前紅籌指數已成為國指旗下的子集或組成部分之一,「紅籌對香港股票市場而言可謂別具意義。雖然國指與紅籌指數出現一定程度的重疊,但這就是香港的股票市場」。

分享恒指公司加強推廣國指的部署計劃時,巫婉雯談到,早前她到泰國、馬來西亞及韓國時,不僅提及恒指相關產品,亦有提到國指相關產品,「尤其是韓國,當地投資者對國指甚感興趣」。她表示,未來計劃在東盟國家市場開設與國指相關ETF及ETN。

2.png

3.png

國指成分股總市值規模持續擴大

恒生國企指數正邁向30周年,當中的成分股早已是今時不同往日。經歷歲月變遷,國指成分股陣容不斷擴大,相繼納入民企以及同股不同權(WVR)股份,不僅種類擴闊,總體市值規模也持續擴大。截至今年6月底,國指成分股總市值16.6萬億元,佔主板上市股份市場約51%。

國指面世於1994年,當時國指成分股只有10隻,遠少於今天的50隻,而首隻H股就是青島啤酒(168)。當時的國指成分股的名字,或許很多年輕投資者都從未聽過,包括中石化油服(1033)前身儀征化纖,以及天津創業環保股份(1065)的前身天津渤海化工等。

內銀納入更具代表性

時移世易,2000年代中期,大型H股、尤其是大型內地金融股來港上市,恒指公司就國企指數的選股範圍增加。2004年3月6日,建設銀行(939)加入國指成分股;同年9月6日,中國平安(2318)亦獲納入為國指成分股。2007年3月12日,工商銀行(1398)亦獲納入為國指成分股。內銀巨企市值高,亦更有行業代表性,早年上市的H股即逐漸被邊緣化。內地啤酒業龍頭之一的青島啤酒,更於2017年3月6日被剔出國企指數成分股,被郵儲銀行(1658)取代。

恒生國企指數誕生之日(1994年8月8日),國指收市報5748點(經修定後,下同)。不過,國指有關數據可追溯至1993年7月15日、即首隻H股青島啤酒上市當天。隨後,國指反覆下跌,臨近香港回歸祖國時,港股熾熱,中資股當道,國指順勢狂飆,1997年8月25日,即亞洲金融風暴吹襲香港前夕,國指收市曾高見7499點。其後,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香港股市經濟,於翌年即1998年的8月28日,國指收市低見1008點。若以點數計,國指在約1年之間累跌86.5%。

2007年勁升逾倍

隨後,國指於低位徘徊,及後於2003年「沙士」疫潮過後才重新拾級而上。隨着大型H股於2005年後相繼上市,以及憧憬「港股直通車」,國指一度與恒生指數雙雙創出新高,國指從2007年初的約10000點,到同年10月30日一口氣衝高至其歷史最高位,高見20609點,1年攀升逾倍。

不過,當年美國次按債務危機逐步加深,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國指在金融海嘯期間一度直插至約5000點水平,從高位下跌了四分之三。往後國指便一直處於上落市格局,於5000點至15000點的大型區間徘徊。值得留意的是,國指後來由於以2000年1月3日改作基準日及以2000點為基值,經修定後追溯回此前的指數,1994年8月8日首天國指經定後為5748點;而事實上,當時國指收市報1323.71點(修定前)。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