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本港教育界的啟示-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來論】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本港教育界的啟示

2024-08-06
来源:香港商報網

培育棟樑人才,建設教育強國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石,亦是一個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一國」的前提下,整體綜合地進行教育深化和改革,是重大的工程,其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香港本身具備獨特的教育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香港的教育為國家增添光彩,已是業界的共識。未來香港如何充分發揮教育的優勢,面對着許多機遇與挑戰。

抓緊機遇,善用「兩制」

在「兩制」的情況下,香港亦會擔當培育莘莘學子赴港求學的責任,透過不同的人才計劃,為國家作出貢獻。然而,香港的教育在定位上和策略上應該如何配合國家發展的大局呢?去年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今年9月將會落實重要的一步:大增「八大」政府資助大學的非本地生學額。「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香港政府資助大學,對內地學生到港升讀十分具有吸引力。為令子女享受香港高質量、多元化的教育是吸引高才來香港的重要誘因。現時香港應把握機遇,深度強化和持續打造香港建立聯通中外的升學中介樞紐的國際品牌,為內地學生在本科畢業後創造更多的機會能夠全球範圍內繼續深造。

增加國際認受性,助學生融入香港

高等院校必須重點發展人才培育、師資水平及學術研究等各方面的領域,發掘自身獨特的優勢及特色學科的方向,例如:開展探索社會未來需求的應用科技學科,以配合未來社會發展。同時,院校應主動與海外的高等學院,建立多邊及跨學科的合作關係,發揮香港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優勢,讓課程更趨國際化,開拓學生的視野。院校亦應因應本地學生及非本地學生的特點,為他們調整相對應的門檻,循序漸進,確保教質素的同時,亦保障學生應有的良好學習體驗。尤其對於來港升學的內地生,院校可提供全面的適應課程,從語言能力及文化適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援,加速他們融入社區的能力。

多元課程展個性,香港教育現光彩

為持續增加本港學校對非本地生的吸引力,本港學校必須多主動了解來港升學的學生的背景、能力及家長的期望。香港的學校具校本特色,課程內容彈性,課餘活動豐富,能有助學生發揮潛能,找出自己的興趣,相信這是吸引學生來港求學的優勢。除此之外,學校亦應多安排學生出席一些國際學術論壇等交流活動,並深入了解到港升學學生的多元化需要及期望。期望特區政府為香港教育發展制訂更適切的藍圖與策略,積極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深化教育的基建,打造享譽國際的高等學府,這不僅能夠加強香港發展動能,更是令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國家所需千載能逢的機遇。

(本文作者溫志倫為香港政協青年聯會政策研究及培訓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及香港準教師協會顧問)

[责任编辑:吕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