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想
港府統計處早前發布經濟數據,預估今年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3%,但旅客及市民消費模式改變,以及港元匯率偏強等因素,為私人消費帶來一定壓力。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指,暫時未見有誘因會扭轉港人外遊及遊客消費模式,說明香港零售業界不能習慣於舊有模式,須想辦法逆境突圍。當前跨境電商大行其道,年輕人網購消費成風,成為市場供求主流,內地電商市場發展尤其蓬勃,港企積極探索開拓跨境電子商務,特別是面向內銷市場,持續擴大業務版圖,正是新出路之一。
資料顯示,香港6月零售業總銷貨值達299億港元,按年下跌9.7%,連跌四個月,但跌幅已較5月時的11.4%有所收窄。總結上半年,零售額按年回落6.6%,而銷貨量則挫8.2%。樂觀估計,中央多項惠港措施,以及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盛事經濟和支持本地零售業發展,未來應對業界有幫助。惟要改善零售業的經營困境,仍需要各界群策群力、多管齊下,目前本港在網絡零售方面展現出巨大增長潛力,透過網上平台結合現有店舖,完善線上、線下聯動的布局,提供更多元化、立體的消費體驗,是未來零售業化解困局,重回增長軌道的重要一環。
當局成立跨部門的「電子商貿發展專責小組」,推行政策協助中小企業進行電商業務以拓展市場。當中包括啟動「電商易」,提供最多100萬元的資助,讓商家可於網銷平台設立網店、投放廣告、製作或優化流動應用程式,以及於企業網站增設電子支付功能;舉辦「香港好物節」,提升香港產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助力中小企接觸內地新客戶群,開拓內地市場等。由政府出面搭台背書,既為中小企數位化轉型提供誘因,亦增加香港品牌的公信力,提升市場的認可度,為商家進軍內地電商市場帶來強大助力。港企也應善用政府資助,更加積極主動地擁抱跨境電商機遇,說好香港品牌故事,拓展潛力巨大的內銷市場。
進軍內地市場須先習水性
當然,本港企業要想成功打入內地電商市場,仍有很多功課要做。大部分傳統港企對內地電商生態環境,以及銷售模式都較陌生,基本上對什麼是全平台、如何打流量、做資料分析、到店直播、從公域倒流量到私域、打爆款,以及坑口費、三單對碰、賣手等都沒有具體概念,因此必須先習水性。
一開始的方式,宜與流量高、客源多的內地電商平台合作,為香港產品進軍內地市場搭建專有平台,以全託管或半託管的形式提供電商服務,即只需提供貨品,後續的金流、物流、稅務、匯率和通關等繁瑣工作全由平台負責,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企業亦要根據自身優勢,關注目標市場趨勢,貼合用戶習慣進行產品定位和精準選品,並完善跨境售後服務,這方面尤為關鍵。在學習及適應、獲得長足的發展之後,再考慮打造本港自主品牌的跨境電商平台,從管道、行銷和服務等環節精耕細作,通過「好產品+好品牌」雙向發力,不斷擦亮香港的「金字招牌」,成為消費者的主動選擇,獲得源源不斷的商機。
香港零售業要突破困局重拾增長動力,直至更上層樓,眼光不能只限於本地,還要擴大到內地、海外,想辦法拓展更多業務。開拓香港跨境電商之路是大勢所趨,時不我與,要加一把勁追落後了。(中通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