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發布,明確了河套深圳園區發展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實施路徑。
8月8日,人民日報整版刊發文章《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向世界級科研樞紐邁進》,聚焦河套深圳園區的建設步伐。當前,河套深圳園區圍繞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三大定位,向世界級科研樞紐邁進。以下為全文。
人民日報版面圖
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向世界級科研樞紐邁進
資料圖:2022年3月31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航拍圖。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浩翰 攝
8月的深圳河靜靜流淌,蜿蜒向前,滋養着兩岸。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簡稱「河套合作區」),地處香港特別行政區北部和廣東省深圳市中南部連接地帶,是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匯點,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
一河兩岸,一區兩園。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簡稱「河套深圳園區」)面積達3.02平方公里,香港園區面積達0.87平方公里。深圳「改革開放排頭兵」與香港「超級聯繫人」協同發力,在這裏匯聚全球優質科創資源,發揮深港合作的制度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一年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簡稱《河套規劃》)發布,明確了河套深圳園區發展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實施路徑。
當前,河套深圳園區圍繞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三大定位,加快建設步伐,向世界級科研樞紐邁進。
深港科技創新活力迸發
資料圖: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圖源深圳特區報
蜿蜒的深圳河,見證了河套深圳園區從荒涼灘塗地、老舊倉儲物流區到科創新高地的蝶變。
香港科研實力雄厚,深圳產業完備度高,發展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巨大。在河套合作區這片連接處,深港兩地雙向奔赴,開啟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新篇章。
河套深圳園區全方位發力,「租、購、改、建」多措並舉,打造出80萬平方米的優質空間、建立13個產業園區。
福田口岸一公里外,曾經的倉儲物流樓宇化身為具有港式風格的科創園區。這裏是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一個由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導運營、適用國際管理規則的科研空間。51家香港科技企業機構、創業團隊集聚入駐,安心發展。
從河套深圳園區探索適用港澳審計準則、「雙稅優惠」全面落地實施,到內地首個深港「聯合政策包」等政策舉措相繼出台,再到仲裁調解、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服務不斷完善……在河套深圳園區優質的政策環境與服務支持下,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和居民選擇來河套深圳園區創新創業。
香港高校項目紛紛入駐。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5所世界知名高校13個重點科研項目,已落戶河套深圳園區。
高端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引進蘋果應用研究實驗室等世界500強外資企業研發中心,以及中國一汽大灣區研發院、招商局創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鋼研新材料國際創新中心等大型央企研發中心。
科創項目成果競相湧現。首個「AI+藥物研發」創新藥、高時空解像度電子顯微鏡等一批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一河兩岸,千帆競發。
這塊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聚集和吸引160餘個高端科研項目、440多家科技企業、16名海內外院士專家和1.5萬名科研人才,凝聚起一股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
國際科創規則先行先試
今年初,河套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正式揭牌。3層樓內,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WAA)、國際星閃無線短距通信聯盟(SA)等「1+6」組織相繼入駐,河套合作區形成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截至6月,已累計擬定標準138項,發表白皮書23個,測試認證237款產品,發展會員單位1700餘家,為無線通信、超高清視頻、智能計算等產業發展打開了廣闊發展空間,展現了河套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的蓬勃發展活力。
河套合作區先行先試,是優勢也是考驗。為此,河套深圳園區先行探索,大膽改革,探索破解深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巨大潛能。
敢為人先,率先實施先進科研管理機制。
2022年底,河套深圳園區首次嘗試推進「揭榜掛帥」,聚焦重大科技問題,向全球徵集解決方案,鼓勵群策群力,破解科技難題。目前,第二批選題徵集已面向全球發布。
如今,河套深圳園區已建立起選題徵集制、團隊揭榜制、項目經理制、政企聯動制、同行評議制5項科研管理創新機制,為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開放發揮示範作用。
勇於創新,不斷突破深港協同創新機制。
通過「科匯通」試點業務,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拿到了香港轉入的境外科研經費,破解科研資金跨境流通難題;落地總規模51億元的社保基金大灣區科技創新專項基金,助力企業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開展數據跨境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24年7月,深圳數據交易所已完成跨境交易訂單70餘筆,跨境交易額超1.7億元。
立足深港,放眼世界。河套合作區堅持「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在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同時,積極開放創新、融入全球網絡。
科研人員、物資、資金、信息等要素跨境流動順暢,稅制、科研管理體制、園區管理體制等政策創新探索「出新」。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河套合作區「引進來」更有吸引力,「走出去」更有競爭力。
中試轉化基地加快建設
在河套具身智能機械人中試平台,科研人員加緊攻關反覆試驗,在模擬煤礦現場工作環境中,查找潛在缺陷、優化技術工藝。經過中試,部署在礦山的機械人表現得更加穩定、可靠。「樓上科研樓下中試」高效運作,孵化出20餘款煤礦機械人產品。
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打通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的關鍵一環。中試平台通過投產前的過渡性試驗,幫助科研企業渡過產業化難關。
6月11日,10家中試平台在河套深圳園區集中授牌。其中4家已建成、6家擬籌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基本實現河套深圳園區重點產業領域全覆蓋,「中試轉化聚集區」初現雛形。
在搭建平台基礎上着眼長遠發展。河套深圳園區發展署提出「四個一」行動計劃,保障中試平台健康、穩定發展,即出台一個支持政策,對中試平台組建運營提供全過程支持;籌建一個中試產業園,適當集中布局一批開放共享服務平台;設立一隻中試轉化基金,助力中試平台可持續發展;組建一個運營服務團隊,提供國際化一流中試服務。
河套深圳園區還積極聯動香港科學園、深圳光明科學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南沙新區等重大平台,開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協同,讓更多創新成果在河套合作區研發中試、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產業轉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加入了這個「中試生態圈」。萌發於大灣區的「創新種子」,在河套合作區茁壯成長。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國際協同創新區規劃效果圖。
今年7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法定圖則》公布,「一心兩翼」的總體空間格局更加清晰。中心區域規劃建設國際高端科技服務樞紐,點燃河套合作區的「創新引擎」;東西兩翼規劃建設高端科研區、中試轉化基地、國際協同創新區和國際人才社區,整合優質資源撐起河套合作區的「高飛之翼」。
從高處俯瞰,深圳河穿越河套合作區緩緩流淌,白鷺不時掠過河面,兩岸風光無限。沿着《河套規劃》繪製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河套合作區正一步一個腳印,穩穩邁向「世界級科研樞紐」的目標,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頂圖圖説:河套科創中心。圖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