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把握中非合作為香港帶來的機遇-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來論】把握中非合作為香港帶來的機遇

2024-09-06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李龍

9月5日上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隆重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宣布:「將中國同所有非洲建交國的雙邊關係提升到戰略關係層面,將中非關係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 爲此「中方將與非洲攜手推動『六個現代化』,開展『十大夥伴行動』,並願意單方面開放中國大市場」。這一系列重大舉措將中非關係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對於造福中非人民,乃至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在中非合作新高度下,作爲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又面臨哪些挑戰和迎來哪些機遇呢?

香港,從曾經的一個小漁村發展為舉世聞名的東方之珠,創造了一個令世人驚嘆的經濟奇跡,走過的是一條從「來料加工」到「北上開廠(前店後厰)」,再到「純轉口貿易」之路,爲人熟知倚靠的是健全的法治、便利的港口、快人一步的高效,但其實最最重要的,是背靠着祖國這個巨大的金礦,香港人抓住了國內尚處於發展初期、改革初期、開放初期的窗口機會,做了幾十年的掮客,過了幾十年躺着賺錢的好日子。但隨着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國不再是以前那個落後的中國,中國人也不再是以前那個沒見過世面的中國人,大量的中國人和中國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旅遊、求學、經商,甚至定居,全球化下的中國和世界的聯從沒有如此緊密過,香港人想靠「中間商賺差價」的日子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隨着二十大會議的召開,改革和開放的號角再一次吹響,而這次中非合作論壇的舉行,則更進一步直接將十四億中國人民和十四億非洲人民聯繫在一起,在某些人看來,這意味着香港的「中間人」角色更加淡化,香港在中國與世界的聯上更加被邊緣化,香港以後的日子更難過了。

事實是這樣嗎?我覺得不是,中非合作給香港帶來的是機遇大於挑戰,機會大於風險,理由如下:

首先,中國推進中非關係不帶任何私利,堪稱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這與老殖民主義者的一味掠奪及西方跨國企業的賺錢至上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意味着中非之間的關係是共同成長、共同促進的關係;是長期穩健而不是忽雲忽雨的關係;是共同做大蛋糕而不是你消我長的零和遊戲。中非貿易額已經由2000年的不足1000億元,短短二十來年增長近二十倍至2023年的1.98萬億元就是一個明證。穩定的關係才會帶來穩定的生意,穩定的生意才會帶來穩定的盈利。經驗告訴我們,香港過往的高速增長得益於香港人天生的「政治冷感」,「管你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管你東南西北風,我自悶聲發大財」,一旦熱衷政治鬥爭,甚或被動捲入政治鬥爭,香港必被傷得體無完膚。而在全球政經東升西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時,遠離是非,遠離爭鬥現場,避免被誤傷,擁抱穩定性,擁抱確定性將是香港的不二之選。

其次,非洲的高速發展和快速增長,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根據日前發布的「中非共建一帶一路」藍皮書,目前中國在非洲累計參與新建和改造鐵路1萬公里、公路近10萬公里、橋樑近千座、港口近百個、輸電網絡6.6萬公里。交通基建的不斷完善,令過去貧窮落後的非洲成為近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的地方之一,而目前中國參與非洲建設的主體主要還是以國有企業爲主,參與的項目也主要集中在基建,能源等大型工程方面。香港完全可以發揮自己資金實力雄厚、國際化程度高、法律制度完善、處事靈活變通的優勢,進軍當地教育、醫療、市政、民生等各個領域,在快速增長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一河之隔的深圳上市公司傳音控股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經賺到了屬於他的第一桶金,同時也為香港衆多財大氣粗的私人公司、金融組織、基金團體甚至政府機構做了一個榜樣。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早已疲態盡顯,在由治及興的歷史轉折關口,除了刀口向內以改革贏發展以外,「走出去」也將成爲一條重要的出路,而「走出去」的對象除了政府正努力拓展、地理位置相對較近的一衆東南亞國家、中東地區,看起來相對遙遠的非洲其實潛力更大,因爲他們的起點更低、發展更不平衡、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更強、地緣政治風險更小。只要我們保持老一輩香港人的刻苦耐勞精神和勇敢開拓進取精神,自能闖出一番新天地。

總的來説,香港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既可為助力中非合作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可借助中非合作升級的平台和契機,發揮自己的特長,鞏固好自己的優勢,為香港的再創輝煌增添新的動能。


 

[责任编辑:徐乐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