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立場》案審判不容抹黑干預-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事講場】《立場》案審判不容抹黑干預

2024-09-30
来源:香港商報

 何子文

 《立場新聞》母公司及兩名前高層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區域法院法官日前裁定前總編輯鍾沛權監禁21個月、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減刑後毋須服刑,當庭釋放,母公司則判罰款。行政長官李家超回應時表示,今次法庭裁決,清楚道出對新聞自由的保障,只要是做專業的新聞工作,香港的新聞自由會獲得充分保障。

 《立場新聞》案判決的最大意義,在於表明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傳媒不是違法「保護傘」,明確了新聞自由與法律的界線,更何況《立場新聞》從來不是一般傳媒,而是一個政治平台,多年來一直挑動社會對立,甚至煽動對立仇恨。法庭的判決彰顯了法治和公義,體現了香港的司法獨立。記協以及一些外部勢力對法庭判決肆意攻擊,不但是無理抹黑,更是干預司法獨立,對於這些歪理謬論必須堅定反駁,不容其損害香港的司法基石。

 法院的判決首先彰顯了法治。法院裁定《立場新聞》17篇涉案文章,有11篇具有煽動意圖。判詞明確指出,當言論被評定為「具煽動意圖」,即被視為「對國家安全造成潛在破壞」,「不需另外考慮言論是否構成實際國家安全風險」,而且「發布者蓄意煽動或罔顧煽動後果都可以定罪」,並最終作出判決。

 判決彰顯法治正義

 根據刑事法的一般法律原則,發布煽動刊物罪的犯罪意圖在程度上有三種可能性:最高要求為發布者蓄意煽動;其次是發布者須對文章可以觸發的自然煽動後果有所預計,但罔顧煽動後果;最低要求為對文章內容具煽動意圖知情。法院在判決是採用了最低要求,當中的考慮、出發點,完全是出於法律和秩序的維護,出於對法治的捍衛,並沒有因為被告是傳媒機構和新聞工作者,身份背景敏感,也沒有因為一些政治勢力肆無忌憚的施壓以至恐嚇,就在判處上屈從其脅,「從輕發落」,這就是法治精神的彰顯。

 法院的判決亦充分體現出公義和正義。《立場新聞》不只是一家普通網媒,更是一個政治平台,其極端立場,其鼓吹暴力以至含有「港獨」意識的「本土主義」,令到「黑暴」一發不可收拾,其轉載的文章中,有「煽暴煽獨」,也有各種不實資訊以至謠言,但《立場新聞》照樣轉載,這說明《立場新聞》早已成為「黑暴」的文宣平台,甚至在香港國安法出台後,繼續大肆抹黑國安法,攻擊執法部門,挑動反政府情緒,早已前科纍纍。如果說煽動性報道,現在法院指出的11篇違法文章,不過是九牛一毛。《立場新聞》及其有關被告對煽動行為視而不見,更以假新聞散播仇恨及反政府情緒,攻擊警方執法,美化黑暴行為,受到法律懲治罪有應得、咎由自取。

 法治精神講「以法達義」,達什麼義?就是維護法治、安全以及每個市民的權益不受侵害,這就是義。對於這樣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傳媒機構,如果任由其繼續利用所謂新聞自由的光環,就可以不用承擔刑責,繼續煽暴煽亂,只會不斷毒害青年,禍害社會。如果聽之任之,還有什麼公義正義可言?這次法院判決一錘定音,激濁揚清,表明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不論什麼人都要承擔刑責,彰顯了正義。

 對於法庭判決,記協以及一些外部勢力隨即上綱上線,肆意批評,指香港新聞自由已死云云。香港尊重並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並非絕對權利,新聞從業員須遵守法律、履行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義務,不能損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這不只在香港,在美國英國同樣如是。司法獨立是香港法治基石,法院的判決理應得到各界尊重,對判決不認同可以上訴,但卻不應輸打贏要,故意潑污,抹黑法院。

 事實上,法庭的判決不但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言論、新聞、出版自由等基本權利之間作出適當平衡,而且對煽動罪的定義更加明確,加強了法例阻嚇力,也明確了傳媒責任,劃清了法律界線。「傳媒人的筆如同警員的槍」,都屬於公器,都必須有適當限制,執法人員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什麼傳媒可以例外?傳媒「第四權」要用得其所,首先就要清楚新聞自由與煽動的界線,這次法院判決最大意義是釐清了新聞自由與違法煽動界線,讓傳媒清晰知道界線,這對於媒體更好地履行公權力其實利大於弊。

[责任编辑:王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