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力量,也許在於能讓人在當下停留,感受時間的無常。走進M+博物館的焦點空間,展廳中那不斷重疊的墨色,似乎在無聲地訴說時間的故事。這正是水墨藝術家楊詰蒼的大型作品《千層墨──獻給昨天的中國明天》,作品從1990年初次亮相以來,已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歲月,卻依然充滿張力和深意。楊詰蒼以傳統技法與當代思維的碰撞,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藝術世界。
《千層墨──獻給昨天的中國明天》展覽現場。
楊詰蒼1956年生於廣東,是八五新潮世代中傑出的水墨藝術家之一。他自幼受書畫薰陶,八十年代初求學和任教於廣州美術學院時成爲了抽象水墨的拓荒者,自1988年起定居歐洲,以批判精神以及道教和禪宗的逆向思維揭示當代世界中的權力關係。楊詰蒼的藝術創作涵蓋水墨、錄像和行為等媒介,富有美與暴力、災難與昇華之間的張力和糾結。
是次展出的《千層墨──獻給昨天的中國明天》是楊詰蒼《千層墨》系列中體量最龐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對中國傳統與當代藝術的深刻思考。作品最早於1990年在法國一座修道院的遺址展出,所用的沙土來自修道院的墓園,特殊的材料選擇,讓作品自帶一種歷史的痕迹。在多年後的今天,M+經過長時間的修復,將這件作品重新展現於世人眼前,並配以珍貴的紀錄影片,探討創作背後的深層意涵。
1990年楊詰蒼在法國普里耶爾最小兄弟會修道院展覽現場創作。
楊詰蒼的創作手法乍看之下簡單。重複使用墨汁和明礬,層層塗抹在巨幅宣紙上,直到形成一塊厚實的墨碑。這樣的創作過程須持續一個月,日復一日地疊加,最終,墨汁的油脂成分讓作品表面泛起光澤,墨色在深邃中竟透出光芒。看似枯燥的堆疊,凝結了時間的流逝,也記錄了藝術家個人的精神旅程。
1990年楊詰蒼《千層墨──獻給昨天的中國明天》曾於法國普里耶爾最小兄弟會修道院展出。
作品的靈感源自楊詰蒼對中國書畫傳統的深刻理解,並融合了道教、佛教的內觀冥想。楊詰蒼曾到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無字碑,這座碑石上沒有一字,卻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無言壓力。這次經歷深深影響了楊詰蒼的創作理念,他形容每一層墨都是一個時間的紀錄,是個人行動與經歷的具體化表達。
對於觀眾而言,站在作品前,或許能感受到一種時間的凝固。墨的厚重與光澤在視覺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作品背後的歷史感與當下的對話,則令人不禁思考藝術的力量。(記者:Katherine、圖片來源:M+)
展覽詳情:
展覽地點: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焦點空間
展覽日期:即日起
展覽時間:星期二至四及周末上午10:00至下午6:00;星期五上午10:00至晚上10:00;逢星期一休館
入場方式:持標準門票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