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廣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2024-10-18
来源:新華每日電訊

 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科技自立自強為「必爭之局」。錨定科技創新強省的廣東,重任在肩,唯有向前。

 科技要無處不在、無縫不補,全方位武裝我們的產業。10月17日,廣東召開全省科技大會,再次吹響「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號角。對照科技強國的基本要素,廣東省委、省政府着力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謀深做實,以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

 春風浩蕩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當前,一支由7.6萬高新科技企業、超800萬家企業、超135萬研發人員、722萬高技能人才、2019萬技能人才組成的浩蕩隊伍,正在大灣區積聚成勢,心懷高遠,逐夢海天。

 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在17日的全省科技大會上,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正式公布。218個獲獎項目(人)中,有突出貢獻獎1名、自然科學獎31項、技術發明獎11項、科技進步獎132項、科技合作獎5名、青年科技創新獎20名、科技成果推廣獎18項。

1.jpg

 5月21日,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在開幕式上致辭。圖源 新華社

 「一批科技人才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受到表彰,這是廣東省和科技人才的雙向奔赴,既凸顯了廣東省對科技創新的激勵,也凸顯了科技人才對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的最新貢獻。」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在發言時說。

 光榮的獲獎隊伍身後,是一條越走越寬廣的廣東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大道。

 ——近年來,廣東科技創新實力顯著增強。2023年,廣東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3.54%,超過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在今年6月公布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中,廣東共有53項牽頭或參與合作完成的成果獲獎,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廣東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持續優化。初步形成以鵬城、廣州兩大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等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步成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實力不斷提升。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今年5月,由廣東企業研製的中國首台全自主A3激光複印機發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打印機引擎、SoC主控芯片、LSU激光掃描單元等核心關鍵零部件,標誌着中國打印產業又突破一項「卡脖子」技術難題。

 「回顧產業攻堅路,我們堅持核心技術突破,堅持品牌搭建,堅持做『中國人自己的打印機』,逐步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專利技術和管理團隊,不斷前行,推動了中國打印產業鏈的國產化突破。」 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張劍洲說。

 ——近年來,廣東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多點突破。除了激光打印機,廣東在新一代通信、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儲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在體外膜肺氧合系統、高端核磁共振設備、手術機器人等領域打破了國外壟斷。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成果殊為不易。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是全國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第2位。目前,廣東在世界創新版圖上已經佔據重要一席。」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龔國平說。

 用高質量科技武裝現代化產業

 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相結合,是廣東的突出特點和優勢。廣東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及時將科技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讓傳統產業脫胎換骨、讓新興產業拔節生長、讓未來產業應時而生。

 在17日的廣東全省科技大會上,由鵬城實驗室牽頭、雲天勵飛等多家單位參與完成的「國產E級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項目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jpg

 5月21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在開幕式上致辭。圖源 新華社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說,這個中國首個自主可控的E級智能算力平台又稱「鵬城雲腦Ⅱ」,目前已經支持了一批先進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和應用,對支撐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正持續在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上下功夫,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硬實力。

 ——強基礎,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今年10月,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江門中微子實驗建設進入收官階段,探測器主體裝置基本建成,預計11月底完成全部安裝任務。

 「超級平台」正在產出「超級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門中微子實驗首席科學家王貽芳表示,科研人員在國產新型光電倍增管研製、高性能液體閃爍體研製、超大型高精度探測器設計製造、超大跨度實驗洞室等一系列前沿技術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充分體現了大科學計劃對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

 廣東正深入實施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築牢科技創新根基。

 「廣東省歷來重視科技創新,將基礎研究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支持和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闖創新『無人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23年度廣東省突出貢獻獎獲獎者徐義剛說,「正因為有廣東大力營造的創新氛圍,我才能夠專注於基礎科學研究,在克拉通破壞、大火成岩省以及東亞大地幔楔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優供給,統籌產業需求找準科技創新突破口。

 立足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南方電網研發出世界首套特高壓柔性直流技術方案,首次將柔性直流提高到±800kV特高壓等級。廣東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湧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灣區大市場的催生作用。

 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廣東積極研發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及時將科技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自2018年8月起,廣東便啟動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九大領域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至今共組織實施了12批754個項目。

 廣東正大力實施「廣東強芯」、核心軟件攻關等工程,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賦能工業軟件、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產業做大做強做優,並圍繞20個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升級需求開展有導向的科研攻關,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促轉化,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由廣東省科學院孵化的廣州中科雲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領先的低空無人機遙感運營商,完成B+輪融資,市場估值12億元。其成功的背後,除了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還離不開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等環節。

 如何有效聯結前端研發和後端應用?廣東給出的答案是,搭建供需匹配的平台載體,構建激勵相容的創新生態,持續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

 以大灣區國創中心為主平台,廣東正搭建集「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於一體的科創樞紐,核心總部4個直屬創新平台已引進、集聚創新團隊超600人,4家省內分中心聚焦區域產業需求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為推動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的重要力量。

 ——增活力,驅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微觀基礎。在廣東,約90%的科研機構、90%的科研人員、90%的研發經費、90%的發明專利申請都來源於企業。

 從數量看,廣東有高新技術企業超7.6萬家,數量連續8年全國第一;從質量看,華為、美的、比亞迪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做出了示範。

 為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廣東通過完善科技創新決策諮詢機制、支持企業布局承建高能級創新平台、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和省科技攻關任務等方式,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的好幫手、研發投入的主力軍、科研活動的組織者、新技術新企業的孵化器。

 堅定扛起科技自立自強的「廣東責任」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廣東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破立並舉、先立後破強化體制機制保障,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9月29日,深圳理工大學正式宣告成立。作為教育部按照新標準首批設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秉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辦學新理念,「無理無工」學科交叉建專業,在辦學特色、專業設置、育人理念方面探索了新思路、新路徑。

3.jpg

 廣汽豐田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建項目二期的焊裝車間。受訪者供圖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新』不是建立時間『新』,而是發展模式『新』、發展內涵『新』。」深圳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院院長樊建平說,「我們希望把深圳理工大學建設成為培養未來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創新企業家的『搖籃』。」

 一所嶄新大學的背後,是廣東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大膽探索和破冰勇氣。

 10月1日,《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施行,提出多項創新性的制度措施,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推動廣東省科技創新工作發展,保障科技創新的「長期主義」。

 比如在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方面,探索在事先約定收益前提下,高校、科研機構可以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者長期使用權;在基礎研究「硬投入」方面,要求省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不低於三分之一;在科技金融方面,明確建立健全國有創業投資機構業績考核、激勵約束和容錯機制,推動國有創業投資機構加大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支持……

 「系列舉措將有效調動廣大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有力推動廣東省實施『有組織的科研』。」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廖兵說。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到底要靠高端科創人才。近年來,廣東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人才引領發展的制度優勢、產業科技的創新優勢、粵港澳人才協作的開放優勢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環境優勢不斷深化拓展。

 今年1月20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台國產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在廣州發布,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副主任徐濤等在廣州組建的科研團隊接續努力攻關後的成果。

 「我們立足自身定位,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以及急需緊缺方向,主動覓才、以才引才、以賽引才、以項目引才,由鍾南山院士等領銜,組建了多學科交叉、青年學術骨幹擔綱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徐濤表示。

 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堅持以人才為本,把科研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堅持以創新為魂,加快出台華工有組織科研10條,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堅持以轉化為要,構建以華工為技術創新源頭、以企業為創新轉化主體、以產業需求為目標的校企產學研合作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唐洪武表示,將全面對接廣東高質量發展需求,以「雙一流」建設和廣州國際校區建設為雙引擎,加快出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有組織科研的行動方案,為廣東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來,廣東將努力寫好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不斷強健科技自立自強的「筋骨」,在科技前沿、競爭一線交上合格的廣東答卷。(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凱星、王攀、馬曉澄、詹奕嘉)

[责任编辑:王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