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軍校」創業記-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商界軍校」創業記

2024-10-21
来源:中國新聞周刊

 題要:創業二十年,以培養全日制碩士起步,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在改革開放前沿,不斷進行教育革新,為培養適應未來全球經濟形勢的商業領袖,這所「商界軍校」一直在探索。

 在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學樓一層最深處,籌備中的院史展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一些數據還在做最後核對與更新。近幾年的國際排名中,滙豐商學院的金融碩士、管理學碩士均曾位列QS商科碩士的亞洲排名首位,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在最新的2024年QS全球排名中也躋身亞洲第六,領先國內其他高校與機構。 

 「當初誇下的海口,如今兌現了。」北大滙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有些如釋重負地說。十七年前,商學院剛走過「低調而艱苦」的前三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第一次舉行的全院師生新年晚會上,他曾暢談未來:再用十幾年時間,將學院建成一個國際知名、世界一流的商學院。

 2004年,海聞剛到深圳創辦商學院時,國內數得上名的商學院就有二十多所,幾乎全部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既然是北大來辦,就要辦出一流水平。」海聞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要創辦一所怎樣的商學院?如何與眾不同?

 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在同質化定位上無意義內卷,才有可能成為一流。比照國際知名商學機構,創建百年的哈佛商學院以「培養改變世界的全球領導者」為目標,其畢業生薪資水平顯著高於其他商學院;而麻省理工定位培養最懂工程的管理者,雖然畢業生收入低於哈佛,但初次就業率明顯更高。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033.png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英國校區。

 北大滙豐商學院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海聞希望是「具有國際視野的商界領袖」。他要在國內打造一所最國際化的商學院,利用深圳毗鄰香港的「地利」,北大與港大合作,開創了國內研究生教育史上首個不同學科互補的全日制「雙碩士」項目。兩所世界名校強強聯合的金字招牌,很快幫這所年輕商學院在激烈競爭中打開了局面。

 「辦學校和辦企業有很多相似之處,初創階段都要處理各種難題,打造百年品牌也都需要制度和文化。」海聞現在仍時常有「危機感」,他給商學院打下了全面而嚴格的制度基礎,同時也擔心繼任者能否抵住壓力堅守下去。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041.png

 海聞教授為畢業生撥穗。

 與創院之初不同,如今深圳雲集了全球各大高校的商學院,北大滙豐面臨着全新的競爭與合作關係。繼任院長王鵬飛也不免感到「危機」,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對商業和商學教育帶來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在未來十年,想要在最具活力的前沿城市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商學院仍要保持創業之初的熱情與韌性。

 去深圳創辦商學院

 作為創院院長,海聞最初是被「忽悠」到深圳的。

 21世紀之初,深圳經濟規模已經躍居全國第四位,但高等教育相對滯後,僅有2所大學,已經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深圳政府創造性地建設了「大學城」,由深圳地方政府聯合著名大學共同創辦研究生院群,從而實現「名校在深圳」的跨越式發展。2001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正式掛牌,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一起進駐深圳。

 然而,預想中「師生雲集、成果頻出」的景象並未出現。研究生院建成最初兩三年,連起碼的人氣都沒有,「本部老師不願意來教,學生不願意來讀」,嶄新的大學城成了空城,外部對異地辦學的質疑不斷。時任北大常務副校長、深圳研究生院院長林建華調研一番後,將「辦實研究生院」的突破口瞄準到了商學院上。

 當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拿了北大深圳商學院的招生名額,從2002年起,每年以光華的名義招收40多名金融碩士,但由於學生不願到深圳上課,便全部留在了本部。遠在2000多公里外的深圳商學院成了空牌子。林建華和時任北大校長助理、北大深研院常務副院長史守旭商議,先把商學院辦實辦好,再帶動其他學院和整個研究生院的發展。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048.png

 每年一度的國際文化節。

 「現實原因則是,商學院是能創收的學院,投入產出比最高。」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院務委員會副主任魏煒直言不諱。商學院有很強的地域性,地方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對商學院產生強烈需求。

 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入商學院辦學模式,到2004年,已經有長江、中歐等二十多所商學院集聚在北京、上海,而最具經濟活力的深圳卻一所也沒有。尤其在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家素質需要提升,城市產業需要升級,深圳具備創建商學院的必要條件。

 新的問題是,誰來擔任創院院長?林建華和史守旭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海聞,他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考入北大,並在畢業後自費留學美國的第一人,在美獲得終身教職後回國「創業」,在北大和林毅夫等人一同創辦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到深研院創辦時,海聞已經擔任北大校長助理。「既是經濟學者,又懂辦教育,有創業膽識,還有奉獻精神。」林建華打定主意把海聞「忽悠」到深圳,「先去看看,如果還不願意,就當休息,順便幫我出出主意」。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056.png

 托馬斯·薩金特教授在課堂上。

 這次到訪深圳再次點燃了海聞的教育創業熱情。在他眼裏,深圳的企業家群體是創辦商學院的基礎,空置的教學大樓是創業的良好硬件,而深研院的師資生源、與本部關係、與深圳市關係等一系列在別人看來的「問題」,也成了他的「創業機遇」和「發展空間」。他更看重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城市環境,這裏機制靈活,新觀念、新事物層出不窮,亦可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

 「作為北大在深圳新辦的學院,一定要超過北大本部的平均水平,才是對北大的貢獻,這才是值得做的事情。」海聞坦言,學院創辦一年後,當教學和管理逐步走上正軌,他開始思考新的戰略問題:如何讓商學院盡快躍升到更高的發展平台?

 縱觀國內外知名商學院的發展,很多都得到了強有力的外部支援。「說白了,就是需要一筆數量可觀的資金。」在海聞的辦學規劃中,從全球聘請一流教師、建設更符合商學院發展的新大樓,都需要大量經費,而他手上只有創院之初撥來的100萬元,可謂杯水車薪。

 就在海聞給深圳市政府寫信爭取支持後不久,商學院等到了與滙豐銀行合作的機會。當時恰逢滙豐銀行集團進軍內地市場,海聞受邀成為滙豐中國獨立董事。隨着業務擴張,滙豐中國希望通過與內地高校合作來解決人才短缺的新問題,而深圳商學院並不是唯一候選單位,清華、復旦、武大,以及他參與創辦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都是有力競爭者。

 海聞很快起草了合作方案,並抓住一切機會向滙豐高層宣傳深圳商學院的願景和辦學理念。為爭取時任滙豐集團最高掌門人斯蒂芬·葛霖的信任,海聞專門飛到重慶,在葛霖參會中途與其見面並闡述了合作共贏的想法。往返飛行4小時,只為直接面談3分鐘。海聞趁熱打鐵,通過各方努力,邀請葛霖第二年春天到深圳訪問,這些都為最終贏得滙豐青睞打下了基礎。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104.png

 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

 「回頭來看,2008年後,商學院開啟了快速發展的十年,標誌就是獲得了滙豐捐贈和冠名。」海聞回憶,1.5億元捐贈中有2000萬元定向用於「學院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獲得捐贈和冠名之後,學院優質師資不斷增加,也不再需要從北大其他院系調劑全日制碩士,並很快成為校內其他院系和國內一流高校優秀學生首選的學院之一。更直觀的影響則是催生了一棟6萬平方米的商學院新大樓。

 如今坐在商學院7層會議室窗邊,海聞回憶起新大樓從拿地、爭取資金支持、改設計圖稿到最終落成,每一步都走得「一波三折」。他曾抱着大樓模型到市長辦公室「要地」,在市領導發生變動之後,深圳市政府依舊給予了支持。大樓設計圖修改後,建設規模增加了兩倍,新出現的資金缺口再次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

 「北大滙豐總部在深圳,將來成為世界一流的商學院,就是深圳的教育品牌。」回想創業初期的種種,海聞感嘆「歷經坎坷」。如今在教學樓內寬大的回形走廊和各處或開放或封閉的空間,師生討論隨處可見,常有人在這裏工作學習到深夜,燈光透過大樓玻璃幕牆照到戶外,北大滙豐商學院成了大學城最具吸引力的學院之一。海聞感到欣慰的是,「創業」之初對商學院的諸多設想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成為全球前百分之一

 在滙豐商學院教學樓內部,幾乎所有可見的文字指引和印刷出版物都是中英雙語。就連一層大廳西側信息公告欄上釘着的通知單,都是全英或中英雙語。一位教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商學院不只要求全英文教學,同步推進的還有工作語言的國際化,一旦有外籍教師和留學生在場,大家都很自覺地切換語言頻道,馬上「中換英」。

 曾有人問海聞,商學院的國際化到底是目的,還是手段。海聞的回答是:兩者都有,「最終要落實在對人的培養上」。

 在北大滙豐商學院副教授馮艷看來,商學院的國際化不只體現在教學形式上,同樣關鍵的是教學內容與國際同步。2009年,馮艷剛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就被招聘到北大滙豐教授經濟學,她教學生的知識「不是最經典的就是最前沿的」,而這些都是來自英文原版教材和最新科研資料。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112.png

 全日制課程採用全英文授課。

 「既然決定推進國際化,英語又是最基本的國際化工具,建立全英環境就是學院必須過的一關。」一位教師說,如今基本沒人再質疑「現代大學要不要國際化」,問題是一些學校是否有條件國際化、如何國際化。很多學校招收國際師生,但礙於校內各種反對意見,最終仍使用中文教學,無法做到完全與國際同步。而北大滙豐不存在歷史包袱,最大的挑戰在於能否堅定執行。院內外反對聲音從未消失,早年還曾有兩位教師因不適應而選擇主動離開。

 在海聞看來,堅持營造學院英語環境,反過來也是吸引國際師生的必要條件。他們來到中國是為了傳授和學習專業知識,而不只是「學習中文」,「自由無障礙地溝通」是最基本的要求。北大滙豐商學院副院長、美籍韓國教授朴永浚坦言,他十多年前從美國來到深圳,選擇北大滙豐作為職業生涯的起點,就是被海聞描繪的「建成真正國際化頂級商學院的藍圖」所吸引。

 「走出國門、到國際平台招聘一流教師」則是海聞打造國際化商學院的又一利器。2007年初,海聞單槍匹馬飛到美國招聘,從經濟學年會上帶回了學院第二批全職教師,其中很多人本身就是國際辦學的行家裏手。商學院的招聘範圍也逐漸從美國經濟學年會擴展到7個世界性專業學會的年會,學院外籍教師佔比一度高達45%。

 「在國內,北大滙豐是最國際化的商學院,但與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商學院相比還有一段距離。」魏煒舉例,以高度國際化著稱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MBA班的國際學生佔比達到96%,並要求所有申請者在入學時精通至少兩門語言,並在畢業時掌握第三門語言。

 「最初加入學院的老師也都帶有一些創業精神。」滙豐商學院人事辦公室主任邢琰還記得,當年到口岸和機場接新入職教師時,很多人就帶了一個大皮箱,興致高昂地來到深圳,希望「作為元老」在這所新辦學院「幹點不一樣的事兒」。

 邢琰很坦誠地介紹,早年師資招聘主要靠真誠,通過海聞老師等初創團隊的個人影響力和求知若渴的學生來招人。隨着首屆畢業生進入社會,商學院在學界和企業界積累起口碑,加上薪資待遇逐漸具有國際競爭力,商學院吸引了更多年輕教師的加入。

 海聞認為,招聘剛剛畢業的博士,不僅是看中他們的研究潛能,更是看重其母校資源。這些年輕教師在讀博士期間,大多已經進入某個學術領域的國際圈子,雖然在國內還沒有很高知名度,但在各自研究領域小有名氣,每年與國際學者合作科研項目,也有與其母校導師合作的便利,不僅自身能獲得學術上的支持,對提升學院科研水平也有極大幫助。

 而要將這些擁有國際背景的年輕教師留下,還需依靠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制度。海聞介紹,滙豐商學院創立之初就確立了終身教職制度,倒逼年輕教師在前六年試用期內達到學院制定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要求,如能通過審核,自然就形成了科研的能力與習慣。「雖然嚴格,但規則明確。」海聞在美任教時就是通過這套制度獲得的終身教職,對其中益處深有體會。

 國內很多高校也引入了「終身教職」,但這套聘任制度與高校傳統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大差異,往往只在新聘教師中實行,採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滙豐商學院是白紙一張,建立新管理制度具有天然優勢,沒有阻力。」北大滙豐商學院現任院長王鵬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教師進入滙豐商學院,全部實行聘任制,在教師管理上與海外高校沒有差別。

 已經做好一系列國際化建設的商學院是否能達到世界一流標準?如何打開商學院的國際知名度?

 「首先要讓商學院出現在國際同行的視野里,出現在國際認證體系的雷達中。」馮艷曾擔任滙豐商學院認證委員會主席,經歷了學院申請AACSB (國際高等商學院協會)認證的每個環節,在她看來,國際認證的過程意義與結果同樣重要。將國際規範的抽象標準進行量化的過程,也是反思學院建設、將既有理念制度化的過程,「成為國內最國際化的商學院,不再是口說無憑」。

 談及獲得國際認證對商學院的影響,馮艷給出了一組數據,目前商學院已與 68所國際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涉及雙方學生交換學習的學分互認等情況時,合作院校會在意你是否在『認證』圈子裏。」

 去年10月,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收到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的正式通知,順利通過EQUIS五年期認證。至此,北大滙豐完成了AACSB、AMBA和EQUIS三項權威國際認證,躋身全球前1%商學院行列。

 不一樣的研究生教育

 學院一位老師回憶,「如果看到海聞拿着筆記本,一臉興奮地走向會議室,那肯定是給學生開班會去了」。院長給學生開班會的獨特傳統,也是在創院之初形成的。

 「當時主要是給學生打氣鼓勁兒,幾乎每周開班會。」首屆碩士研究生陳靖宇說。商學院2004年10月正式創建啟動,但已過了2005年的招生報名期。為了不讓學院空轉,事急從權,第一屆學生全部從2005年報考北大經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和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學生中調劑。陳靖宇很難找到一個詞來概括當時大家的狀態,雖然對新的學習生活充滿了憧憬,但心中也難免存在落差,更多的則是對深圳商學院的陌生與擔憂:「深圳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商學院是一所怎樣的學院?能堅持辦下去嗎?」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120.png

 全日制碩博學生參加海訓。

 入學前,很多學生通過北大官網論壇詢問情況,海聞都親自下場回答。到了深圳後,海聞也時常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一發現問題就馬上開班會解決。

 第一屆學生入學時,商學院仍「比較荒涼」,除了有一棟教學樓,其他學習生活配套基本沒有。深圳大學城圖書館那時還沒開建,研究生院也沒有圖書館。學生反映沒有專業圖書,海聞每次從北京回深圳,就用拉杆箱把自己的專業雜誌一箱一箱地拉到學院,給學生建立經濟學、管理學期刊閱覽室。

 與本部的資源落差也是學生最初經常反映的問題。以學術講座為例,本部學生的困擾是每天下課後去聽哪場講座,而商學院學生則苦於什麼時候能有講座。在2005年7月初的一次班會上,海聞鄭重承諾,將撥出專款用於組織名家講座。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127.png

 全日制碩博新生素質拓展營。

 第一屆學生賈鵬還記得,當年10月推出的系列講座陣容豪華,「幾乎每場必聽」。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擔任第一講,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任第二講,後來還邀請到了厲以寧、吳敬璉、鄒至莊、林毅夫等學者到場分享。每次商學院辦講座,都有大學城其他學校的師生來旁聽。

 關愛的另一面是嚴格要求。海聞曾在一封給學生的回信中自述,「我把商學院的同學當作自己的『嫡系』甚至自己的孩子,我對自己特別親的人從來都是要求最嚴格」。

 「北大-港大雙碩士」無疑是商學院初創期的最大亮點,但也成了學生的「噩夢」。三年拿兩個學位,課程量本就是普通研究生的兩倍,北大和港大的學業要求和難度更高。尤其高級經濟學涉及數學模型,非常難懂,不少同學帶着錄音筆上課,下課反覆聽,回到宿舍繼續聽,大家都是「朝九晚三」地學,戲稱是「九三學社」。對陳靖宇來說,「讀研三年是整個學生生涯中學業壓力最大的一段時間」。

 賈鵬本科學的管理學專業,後來發現自己對經濟學更感興趣,跨專業報考了經濟學碩士。到了商學院之後才發現,一部分同學原本奔着搞學術研究的目標報考北大,結果卻落榜調劑到深圳,「心裏憋着一股勁兒,拼命學,最後帶着全班一起卷」。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135.png

 全日制碩博學生開展戶外拉練及勞動教育。

 在學術紀律方面,海聞要求一律按國際標準,對論文抄襲和學術造假問題「零容忍」。2011年,商學院自查學生論文,發現一位畢業生論文存在嚴重抄襲,直接取消了其北大碩士學位,根據北大和港大協議中「同進同出」的要求,又取消了其港大碩士學位。這件事起到了預期的震懾效果,之後再沒發現學生論文抄襲的情況。

 商學院在學術標準方面的要求同樣嚴格。達不到標準的論文不予通過答辯,學生只能拿到完成課程的畢業證,半年之後拿着修改後的論文重新答辯並通過後才能拿到學位證。至今全日制碩士每年都有約3%到5%的畢業論文不能按時通過,每年EMBA、MBA也同樣會有學生論文不通過的情況。

 新生入學,每人都會收到一本厚厚的商學院學生手冊,除了介紹違紀處罰管理措施,最後一章則仔細解釋了什麼是抄襲。為保證學生充分學習,不同於國內其他商學院,滙豐商學院規定全日制碩士「第一年不准實習」,而為培養學生誠信守諾,學院還規定畢業時只給學生一份「三方協議」,努力杜絕學生違約。

 常有學生抱怨:「為什麼我們要求這麼嚴?」海聞非常關心學生,也擅用故事講道理,但遇到原則問題,決不讓步。這個傳統沿襲下來,學院其他老師也對標海聞,堅守原則,「制度的效力在於執行」。

 「這些都是合理的要求,只是和浮躁的社會相比,我們顯得過於嚴格。」海聞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培養面向未來的社會精英,必須進行「最嚴格、最全面」的教育。同時,他一直在思考:「商學教育中還缺少什麼?」

 曾擔任過北大深研院教務處副處長的丁嘉輝還記得,2008年10月初的一天,海聞突然把他叫到辦公室,詢問開展研究生軍訓工作的可能性,海聞很認同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理念。那次談話後不久,海聞就提出了建設「商界軍校」的構想。受西點軍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他要培養學生的精神素養,培養出具有「拼搏、犧牲、團隊精神和卓越領導能力」的「未來領袖」。

 有別於當下流行的「託管式」軍訓模式,北大滙豐商學院的「軍訓」由學院設立了綜合素質拓展中心專責完成,新生開學封閉式軍營駐訓只是其中一部分,為期一年的訓練還包括體能課和素質拓展團隊項目挑戰等內容,第二年還要開展戶外拉練和勞動教育。在培養方案中,這一整套素質拓展課程是一門必修課。

 「北大滙豐的辦學理念本質上是培養人,培養道德品格與傳授專業知識應當並重。」在馮艷看來,不論碩士,還是博士,北大滙豐的教育目標是一脈相承的。

 每年新生入學,海聞都會以「北大歷史與北大精神」為主題講新生第一課。有一次海聞把《覺醒年代》中蔡元培就職演說的片段放出來,其中一段對學生的描述引起台下哄堂大笑。當年蔡元培說,(學生)平時冶遊,考試來了,才去翻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唯爭分數之多寡。如今,這些問題在很多學生中依舊存在。

 「教育要堅持長期主義,越是在外部環境不景氣時,越能體現教育的成果。」海聞在手機中翻找近年來商學院全日制碩士的就業情況,2020年以來,每年6月公布的初次就業率都達到了95%以上,並且連年增長。

 行政只為「中心」服務

 2004年結束深圳之行回到北京後,海聞就在思考,怎麼辦商學院?

 海聞的戰略是「打差異化」,既要發揮北大和深圳的優勢,又要跟國內已有的商學院不同。國際化只是其中一面,海聞要培養的是「全面的」商界領袖和業界精英。商學院本部在深圳,守着毗鄰國際都市香港的「地利」,關鍵是如何為我所用。

 「與香港大學合作培養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海聞和幾位在港大任教的朋友溝通後,「破天荒」地提出了辦全日制「雙碩士」項目的想法,在北大讀經濟學專業,在港大讀金融學專業,培養一批高層次的金融和經濟管理複合型人才。對於「三年拿兩個學位是否壓力過大」的懷疑,海聞則很堅定地回應:「不搞點新東西,怎麼和那些已有的商學院競爭?」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144.png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英國校區鳥瞰。

 多年後再回想,「北大—港大雙碩士」的金字招牌對創院初期的招生、學生就業、學院形成獨特的培養模式,都意義重大,成為商學院起步階段能夠快速發展的關鍵一步。

 2005年入學、畢業後進入香港麥格理資本投行部的陳靖宇回憶,首屆學生還沒實行全英教學,但港大老師在課堂上已經開始了英文授課,這樣的「試驗」不僅為後來學院推行全英教學做了鋪墊,無形中也提高了同學的語言水平和就業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港大課程注重應用,與國際接軌,這也是很多國際大公司特別喜歡從港大招聘學生的原因。

 第一屆「北大經濟學—港大金融學」招生完畢後,海聞又開始謀劃「北大管理學—港大金融學」雙碩士項目,並在2008年初開始正式招生。

 後來很多高校也開發了「雙碩士」項目,但北大滙豐的目標更為明確。2011年後,北大滙豐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從而實現了在金融、經濟、管理三大專業領域均與世界著名高校合作的比較優勢。

 與此同時,商學院內部也在進行對研究生培養的全面改革。學生即使只選擇單一學位,也要實行「主修+輔修」的方式,即不上雙學位的學生也能獲得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培養。滙豐商學院開創的「雙碩士」和「主—輔修」模式也是學科融合的體現,海聞在擔任北大深研院院長期間,曾推行了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關於對學科融合的執着,海聞的解釋是:「寬口徑、厚基礎是北大學風。」

 「學生知識面不能過窄。我們不希望學生來了之後只學很窄的專業,也不希望事先把學生固定在一個具體專業中。」在海聞的教育實踐中,應先讓學生打好基礎,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決定寫什麼方向的論文。

 院裏不設「系」則是滙豐商學院探索「寬口徑」培養模式的另一創新。海聞還記得,有一次參加某學院的學術活動,該活動由院內一個系主辦,請來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做講座,但現場並沒有他預想的火熱,只有主辦系的師生到場。一些學院內系與系之間的競爭讓海聞意識到,「設系是人為製造行政壁壘,不利於學生培養和教師交流,更不利於資源的充分利用」。

 取「系」而代之的是各類學科領域和中心。北大滙豐商學院助理教授、創新創業中心執行主任張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研究中心都是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設立,同時也是聚集院內外科研力量的平台。

 在商學院內部,「去行政化做得很徹底」。用邢琰的話說,很多工作從創院時期就開始執行,「自然而然就去掉了行政化」。這裏只有不同崗位,沒有行政級別,不存在「科級、處級、局級」領導,全員實行聘任制。

 「我做院長時,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海聞饒有興致地舉例,2007年他隻身一人到美國招聘時還能現場拍板定下副院長人選,後來隨着招聘制度的建立和嚴格執行,院長推薦的人選也有可能被面試小組拒絕。

 「滙豐商學院總體上可以說是教師說了算。」海聞坦言,商學院剛過初創階段,而要打造百年品牌,最終要靠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制度和文化,這些都是他從創院之初便有意塑造的,這樣才能「儘可能防止急劇倒退的情況出現」。

 北京大學老校長蔣夢麟曾在1930年提出大學管理的16字方針,即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海聞極為贊同,也是這樣踐行的,他希望通過制度將創業成果繼續鞏固下去。

 「對去行政化來說,行政級別只是表現,從管理角度講,上下級制度也有存在必要,但這些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學校以什麼為中心。」海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北大滙豐商學院,行政和科研教學之間的關係定位明確:培養學生是中心,教學科研是中心,行政只為「中心」服務。

 時代的偶然與必然

 每年特定時間,滙豐商學院的學生都會偶遇一位神秘的外籍學者。他頭髮花白,身着樸素,辦公和住宿都在學院大樓里,經常拿着教師卡去學校食堂,偶爾在大樓健身房出沒,時常有不同的學生和教師圍着他討論。

 「托馬斯·薩金特教授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每年約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滙豐商學院。」北大滙豐商學院副教授史蛟介紹,2017 年 6 月 8 日,薩金特正式加盟北大滙豐。雙方一簽約,學院馬上就組建了「薩金特數量經濟與金融研究所」,聚焦宏觀經濟、國際經濟、數量金融等領域,研究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經濟與金融的分析預測中的作用。這是中國高校在經濟學領域建立的第一個由諾獎獲得者真正深度參與教學科研的研究所。

 經濟學諾獎得主與理工領域諾獎得主的工作方式不同,不是必須依靠一流的實驗室和團隊,更多依靠學者自身。「薩金特在紐約大學也沒有實驗室,他人在哪里,精力放在哪里,哪里就是他教學和科研的基地。」海聞介紹。

 薩金特對培養學生非常感興趣,加盟學院之初,就提出「帶研究生」的想法。海聞為此找到北大相關領導,爭取了8個博士名額,一時惹得其他院系羨慕不已。在開展學術研究工作的同時,薩金特親自設計了博士項目的培養方案,並親自指導,通過紮實地訓練,用少量核心教材,向學生傳授最關鍵知識,使博士生掌握經濟學的現代研究工具和方法。

 「過去博士項目一直是我們的弱項,薩金特教授的加入,吸引了大批國內一流高校的優秀學生,如今已經發展成學院的亮點之一。」海聞說,這些對既有制度和規範的種種突破,是對高等教育改革的貢獻,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到英國創建海外校區也是如此。

 2016年4月,海聞到加州大學參加中國留美經濟學年會,習慣性地拿出北大滙豐招生材料,希望在國外高校任職的朋友們幫助推廣。後來,一位英國高校的朋友建議,「不如去英國買個辦公室」,像哈佛、斯坦福等知名學府那樣設立海外中心,方便國際招生與交流。海聞深以為意,並委託這位朋友留意合適的房產,時斷時續地聯繫了幾個月。

 突然有一天,海聞收到消息,「英國開放大學牛津校區的校園要出售」。看到是「校園」,瞬間激發了海聞去海外辦學的念頭。在牛津大學家門口辦學,校園佔地6萬多平方米,預計售價1000萬英鎊左右,比當時國內一線房價便宜多了。

 「創業」多年,海聞深知在國內高校辦一件「破天荒」的事情,需要遵守很多規則,第一件便是得到學校主要領導同意。2016年9月下旬,海聞陪同時任北大校長林建華到美國芝加哥參加第七屆北大北美校友代表大會的飛行途中,抓住一切機會闡述「海外辦學」計劃。

 得到校長支持後,海聞馬不停蹄地推進前期工作。學院很快組織成立了購買校區工作小組,委託機構調查校舍拍賣情況,處理相關法律和財務問題,同時準備標書。在第二輪競標之前,海聞親自飛到英國實地考察,校園基本可以滿足小規模辦學需求。回到北京當天上午,海聞就把詳細情況報告給了林建華,兩人都十分興奮,當天下午就召開了校長辦公會,讓海聞做匯報。

 「絕大多數人都非常支持,也有個別不同看法。」海聞回憶,當時主要異議集中在財務問題上,教育機構在境外購買土地房產的資金從哪來、怎麼出去。

 當時,林建華直接發話:「今天主要討論同不同意他們去做,至於錢最終能不能出去不用我們管,按照國家政策辦就行。」

 一周後,針對此前校長辦公會上的諸多建議,海聞逐一補充,並在學校黨委常委會上再次匯報。會上一致認可了海外辦學的意義,很多具體問題也快速通過,唯獨在「由誰出資」的問題上,反覆討論。

 「只要學院的錢能出去,最好學校自己出錢。」海聞態度明確,辦學需要穩定的環境,且英國對土地所有權在內的完全產權沒有期限,最終說服了校級領導。會議結束後,北大黨政聯席會議正式發布了《關於創辦北京大學牛津中心和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的決定》。

 正是有了這份書面說明,商學院才得以在後來遭遇問責風波時平穩度過。「購買牛津校區雖然時間緊張,但所有組織程序一個沒少。」海聞回憶起那段意外,仍感不平。當時有人舉報海聞「用公款在海外購買莊園」,「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面對調查組詢問,海聞一一解答,他在書面報告上重點突出了三點內容,建立海外校區沒有任何程序問題、沒有國有資產流失、提前設置了風險防控。

 英國校區中標後,馬上又面臨「在規定時間付款」的問題,如不能按時支付,將面臨違約的嚴重後果。要想成功匯款,必須首先獲得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北大滙豐所在的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是深圳市財政撥款單位,在海外購置校園,需要獲得深圳市批准。「為加快在深圳市政府的申報進度,我直接找到時任市長許勤匯報,許勤聽後表示支持,當即安排第二天開早餐會,現場協調。」海聞回憶。

 第二天一早的會議上,許勤出席,分管副市長參加,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國資委、市財政局的主要負責人全部到場,支持「教育出海」。許勤現場表態,要「以改革的思維特事特辦」。

 「整個過程都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海聞說,後來批准購買校區和後期運營的外匯額共計 2000 萬美元,是深圳市權限內可批准的最高限額,超出限額必須得到中央批准。而這次「特事特辦」也被當作示範案例,為深圳市後續辦理類似事件提供了參照。

 同時,為能及時付款,學院必須盡快在英國銀行開設賬號。正常情況下,海外機構在英國開設賬號起碼需要3個月時間。在詢問幾家國內銀行無果後,海聞想到了老朋友滙豐銀行,得到了對方高層的支持,走「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走完審批流程。

 2018年3月,牛津郡迎來了第一批北大滙豐商學院的碩士學生。在英國校區啟動儀式上,林建華曾致辭表示,北大在英國辦學,是北大乃至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步」。

 不止培訓了5萬企業家

 以培養全日制碩士起家的滙豐商學院名聲日顯,但僅靠全日制學生的學費收入,學院根本無法維持正常運營。在學院起步階段,擺在眼前的另一現實問題是,每年仍有近千萬元的資金缺口,該如何補足?

 學院自身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收入來源,這筆進項不能依靠他人,必須自力更生,高層管理培訓項目(EDP)就是最好的選擇。EDP沒有學位、市場化程度高,也是世界上很多商學院增收的重要渠道,而學院也可以通過辦好EDP項目服務所在地區的企業。思前想後,海聞把這項極具挑戰的工作交給了魏煒。

 進入滙豐商學院之前,魏煒曾在新疆工學院創辦過管理工程系,在新疆大學與新疆工學院合併後擔任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主抓教學和培訓。2003年底,魏煒從新疆大學辭職後,獲得了北大博士後研究資格,成了海聞的學生和同事。

 應海聞召喚到深圳之前,魏煒先後寫了三份報告,分析了國內、國際商學院的模式,最後又寫了一份《北大商學院的戰略定位》。魏煒的答案是,去深圳辦商學院,「這事兒肯定能幹成」。

 當時魏煒已經和企業家打過交道。遠赴深圳創業,難免忐忑,他諮詢了身邊一圈朋友,發現企業家與學者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企業家不只分析風險,更樂見風險背後的機遇,而「有機會就可以試一試」,他們敢於冒險,也更務實。

 粵商更是以務實著稱,魏煒誇張地說,在珠三角地區授課,如果商學院老師教的內容不能幫企業家解決現實問題,會被直接轟下台。接到「盡快把EDP辦起來」的任務後,魏煒就在琢磨如何破局。

 「當時一窮二白。」魏煒回憶,那時北大撥給商學院的100萬元根本不敢隨便用,他當時既沒有錢,也沒有人,單幹不現實,必須找人合作。幾經周折,找到一位台灣企業家聯合辦學,課程全部上完,還賺到了一部分利潤,這也讓魏煒感受到了EDP的市場潛力。隨後,他開始籌備商學院自己的培訓項目,並把海聞拉來做EDP宣傳招生的「活招牌」。2007年7月,深圳商學院EDP培訓中心成立,區別於其他機構,深圳商學院以長訓和公開課為主,培訓時間長達一年。2009年後,EDP業績每年均成倍上漲,一度做到全國規模最大。

 魏煒粗略統計,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萬多人來北大滙豐商學院接受過EDP培訓。有一位香港企業家自己上完課後還陸續推薦了12名學員,就是因為「有用」。曾有一位廣東企業家告訴海聞,他當年上完課後就對企業進行了規模收縮,幸運地躲過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155.png

 EMBA學生參加「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

 2010年,北大滙豐商學院推出了EMBA項目,首屆招生近四成來自EDP。隨後,滙豐商學院又先後推出了全日制MBA和在職MBA項目。至此,商學院基本辦齊了應有的教學項目。

 魏煒坦言,EDP、EMBA和MBA作為最具市場挑戰性的項目,為學院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撐,而滙豐商學院又將這些收入以其他形式繼續反饋給了社會。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目前學院已經完成「智慧企業信息中心」的初步建設,未來逐步向院內師生、科研人員、金融研究等社會機構開放,為研究中國企業提供數據平台。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201.png

 MBA學生開展素質拓展訓練。

 創業創新中心旗下的兩大實驗室,也將成為大企業發掘潛力股的源地和橋樑。其中,創新引擎實驗室面向創業者,幫助其在商業模式探索等方面進行服務和指導,而未來實驗室是面向各類創新主體的開放式創新生態平台,成為其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顧問和夥伴,並幫其尋找合適的創業項目進行併購或投資。

 張坤介紹,這些創業項目來自商學院舉辦的創業大賽。在與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合辦的全球創新創業大賽中,優質的項目將被引入商學院的前海國際創新空間進行孵化,繼而納入創新引擎實驗室的池中。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起至今,創新創業中心促成的融資總額約有5億元,以天使輪為主。另有二三十家企業在經過創賽後市值翻倍,從幾千萬元躍升到10億元以上。「這其實是對既有投資模式的突破,既為大企業規避了潛在風險,又為中小企業尤其是科創企業帶來了耐心資本。」張坤說。

 多年以前,北大曾組織國際專家對校內4所經管類學院進行同行評估,其中對北大滙豐商學院的整體評價很高,但提出在科研方面仍存在短板。海聞清楚,擴大學術影響力,關鍵在領頭人,為此專門到香港科大把王鵬飛挖來,主抓學術工作。王鵬飛很快進入角色,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些提升科研水平的工作,首先提高了長聘制度的最低標準,同時組建更多高水平學術會議,保持學院教師與國際同行的交流互動,並鼓勵教師更多地在學術頂刊發表文章。通過這些舉措, 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學術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與發展。目前,學院已經有19位教師通過了長聘考核,成為教授或長聘副教授。近五年來,學院教師在國內外一流學術刊物(SSCI/SCI/CSSCI)上發表論文340餘篇,出版著作40餘部。其中,在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

 微信截圖_20241021194208.png

 王鵬飛教授在課堂上。

 王鵬飛還與《國際經濟評論》(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達成協議,每年出一期中國專刊,側重研究中國經濟現象,今年12月將舉行第一屆合作會議,會議論文的篩選工作已經完成。王鵬飛分析,一方面中國學者已然成為國際頂刊的重要貢獻者,但幾乎不涉及中國本土研究;另一方面,外國學者對中國問題感興趣,但期刊編輯不了解中國,他希望通過學術專刊的形式鼓勵更多學者為中國經濟研究做貢獻。王鵬飛還有另外一個私心,希望通過合辦期刊提高知名度,未來創辦商學院自己的國際期刊。

 2021年,王鵬飛從海聞手中接過「創業」接力棒,成為北大滙豐商學院第二任院長,也開始像海聞一樣,思考商學院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鞏固既有成果和繼續創新都面臨諸多壓力,回顧過往二十年的創業歷程,如果一定要為而立之年的商學院制定一個未來目標,王鵬飛希望學院在學術引領、人才培養和國際化方面繼續推進,真正步入世界一流商學院行列,並繼續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進行更多創新與探索。

 參考資料:《商界軍校——北大滙豐商學院創業史》《海聞淺論:教育卷》

 發於2024.10.21總第116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記者:李明子( limingzi@chinanews.com.cn)

 頂圖: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深圳校區 供圖/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