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同心創新臘腸口味-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父女同心創新臘腸口味

2014-08-14
来源:香港商报

  老師傅開懷 秘技獲承傳

  父女同心創新臘腸口味

 

  政府早前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臘味製作技藝是其中一項目。臘味製成品包括臘腸、乕腸、臘肉和臘鴨等,是廣東人很喜愛的食物,然而這種古老技藝正面臨承傳問題,製造臘腸逾40年的老師傅周錦鑾,便這樣形容自己的臘腸製造事業:「我走(離開世界),佢跟住走!」幸得年輕女兒肯承傳,並將其臘腸重新命名為家香臘腸,更推陳出新,生產黑松露臘腸、蠔豉乕腸等,周氏家族的心血才不致消失!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大暑後分工合作釀千條臘腸

  周師傅的工場位於元朗一工廈,地方大約3000多平方呎。在大暑過後,中秋節前,正是開始製造臘腸的時間。7月29日近午探訪時,酷熱天氣警告繼續生效,幸而工場有多個大窗戶,也不致太翳焗。周師傅早上7時半就已偕女兒、兒子及一個幫工,進行大暑後第一次的臘腸釀造。現場所見,他們工作時都穿上防水圍裙及水鞋,不螥鋼工作□上布滿材料,如混和肥肉、瘦肉及醃料(鹽、糖、豉油及玫瑰露酒)的已醃肉餡、裝餡料的腸衣(豬腸)、水草、麻繩等,此時的工作是將餡料裝入腸衣後紮起,中午過後,差不多紮起近千條臘腸,就拿入熱風房進行風乾程序。風乾一段時間後,拿出來龊龊,再放入風房,這樣來來回回3天,之後掛涼,大約8月中可推出市面售賣。

  臘腸的製造程序相當多,簡單說有切碎肉料、跟住醃製、裝餡料入腸衣、用水草及麻繩紮腸等;而熱風房溫度可達50多度,生人勿近!釀製臘腸過後的工場,滿地肥膏碎,工作□泛起油光,而鉸切肥膏及瘦肉的機器滿布殘留碎屑,要用熱水、漂白水及高壓水槍將工場善後,足足花了半小時。這樣的工作環境和程序,可用上厭惡來形容。但周師傅的兒女十分勤快,與父親合拍,熟練地完成所有製造過程。

  黑松露臘腸中西合璧

  周師傅的女兒慧儀原本是做保險的,但卻放棄這看來斯斯文文的職業,回來協助父親打理家族生意,一般人看來可能覺得有點特別呢!慧儀說,自己最初也覺做臘腸是老牌東西,「但做落先知,都好多人做,咁鹢年代,由幾歲到幾十歲,仲係食緊。」她大讚爸爸做的臘腸很好食,「好似一個BB,生鹪出哑,都要培育,03年我返哑係希望傳承,大家開心啦!」除了承傳家族原有生意,她還發揚光大,製造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品種,如去年生產千多斤黑松露臘腸,今年會繼續做,並入口質量較好的蠔豉,再生產蠔豉乕腸。

  慧儀指,這些其實都是父親的主意,「老竇思維好另類的,各人有各人所長嘛!」她的專長在推銷,掛的銜頭是家香食品臘味營銷策劃,父親是顧問,她也承認自己製造臘腸方面經驗不足,仍在學習階段。

  喜女兒承繼秘方不用失傳

  今年六十有六的周師傅坦承,多次說服女兒回來幫手,他笑笑口說:「呢鹫係保守行業,臘腸什麼人都識做,但要做得好食,有秘方,若我走鹪(離開世界),佢都要走。」他說,自己的父輩在常平是做臘腸的,現在還有兄弟在打理,他從小就懂做臘腸,來港後,博採別人之長,才成今天的自家品牌。他又直言,早年在元朗山下村的工場,因政府要收回發展,他沒製造臘腸達廿年,2003年才復業,換言之,若沒有兒女的幫忙,他的手藝早在10年前已失傳。

  承傳問題已解決,但這類家族小型生意,要面對市場的衝擊。慧儀說,現在的人關注健康,食臘腸的人較從前少,而金融風暴後的頭幾年,人們還肯使錢,現在則消費力低了,不過他們是小本生意,仍有輕微增長。而她亦引入不少外國品牌食物,打開另一些市場。

 

[责任编辑:劉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