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圳福田青少年「蘇區特區心連心 攜手共育下一代」蘇區研學營開營-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香港·深圳福田青少年「蘇區特區心連心 攜手共育下一代」蘇區研學營開營

2024-11-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秋風花爭艷,深港情意濃。11月5日上午,近50名深港師生歡聚一堂,舉辦關情灣區圳同行——「蘇區特區心連心 攜手共育下一代」深港青少年蘇區研學活動開營儀式,開啟接下來四天三晚的紅色之旅與文化之旅、思源之旅與成長之旅、勞動之旅與實踐之旅。

    深圳市關工委主任陳彪等領導出席開營儀式,送上滿滿的關愛和祝福。莊嚴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在深港兩地學生的矚目中冉冉升起。家國情懷,吾輩自強。深港學生攜起手來,高聲歌唱愛國歌曲《國家》。

    本次研學活動,深港兩地學生將到贛州興國紅興谷研學營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等地參觀學習,通過紅色之旅,拓展視野,培養自立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同學們紛紛表示,最期待的是參觀安遠縣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並與安遠縣的青少年開展聯誼活動。「愛源、護源、思源之旅不僅能讓我們廣大深港青少年領略內地秀麗風光,感受源頭地人民守護東江、滋養香港的深情厚意,還能促使贛深港三地青少年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濃厚國家意識,增強愛國精神。」

    據了解,「福田·深港姊妹學校交流」是福田區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傳統優秀品牌。源於「粵港澳姊妹學校締結計劃」,是由粵港澳三地教育部門自2004年起合作推進的交流項目,現已發展成為福田區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校際交流項目。

    2004年,福田區啟動深港青少年校際交流活動。區屬50多所中小學與香港中小學以「締結姊妹學校」形式拉開了福田與香港兩地青少年學生的交流序幕。兩地青少年的校際交流從「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教改交流、愛國主義教育」三方面開始了全面的交流與合作。2010年,福田區提出大力開展義務教育學校與境外學校建立姊妹學校的工作,推動福田區教育國際化。福田區中小學陸續與香港、澳門學校締結姊妹校,開展各類研討交流活動。目前,交流活動已從學校師生擴展到家庭和社區,從2021年至今,福田區開展深港姊妹學校交流的活動約123批次,參加活動的學生人數約20023人次,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全面合作奠定了堅實的交流基礎。

    山海不為遠,深圳贛州咫尺間;灣區攜老區,接續奮進開新局。革命老區重點城市與東部地區部分城市建立對口合作機制,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福田區把「百千萬工程」作為「頭號工程」,不斷強化全省首批典型區擔當,走出一條中心城區實施「百千萬工程」有效路徑。

    今年來,福田區關工委,助力實施與福田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典範城區相匹配的兒童發展戰略,創新打造了「蘇區特區心連心 攜手共育下一代」工作品牌。為助力鄉村教育發展,常態化開展關愛青少年活動,深圳市福田區先後與贛州市興國縣、安遠縣簽訂《關於推動兩地關心下一代工作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與結對區縣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格局,推動兩地關心下一代工作高質量發展。這次關情灣區圳同行——「蘇區特區心連心 攜手共育下一代」深港青少年蘇區研學活動,就是將深港姊妹學校交流和深圳、贛州兩地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希望深港青少年在研學活動中快樂成長,讓兩地學子的友誼之花更加燦爛,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以實際行動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業發展做出福田貢獻。

    深圳市關工委主任陳彪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各級關工委廣泛開展灣區青少年研學、交流、實踐活動,積極搭建深港澳青少年交流平台,舉辦中英街「3·18」警示日主題活動、深港澳青少年成長峰會等活動,促進深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在「百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通過特色文旅資源的深入挖掘,文化融合和文旅產業的精心打造,一批鄉村蝶變成旅遊目的地。而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圳與香港一衣帶水,一直以來,深港兩地唇齒相依,休戚與共。60年代開始的東江供水工程是最好的佐證。這次研學活動,深港學子們將從深圳出發,溯源而上,到東江發源地——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還會去到於都河畔,到「長征第一渡」現場感悟當年「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於都濺濺鳴,樑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的壯麗史詩,謳歌長征精神;還會到安遠東生圍,解讀「圍聚天下客·方顯原鄉情」的客家文化,走進「中國智造」代表企業……他們將邊走邊看,感受祖國蓬勃的發展變化,了解東江水供港的感人歷史,團結一心再出發。而此次研學,也將充分挖掘贛州歷史文化資源,以打造特色研學品牌為抓手,探索教育與旅遊融合,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深港兩地學子在秋天這個收穫的季節里,情誼更加濃厚,未來也將繼續攜手共進,共創美好明天。(記者 原野)

[责任编辑:严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