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構建新發展格局 強調以高水平自立自強增強發展的主動性-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國家發改委:構建新發展格局 強調以高水平自立自強增強發展的主動性

2024-11-11
来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戰略謀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框架,結合中國經濟發展最新實踐,深刻總結了自主和開放、發展和安全、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辯證關係,強調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為大國經濟自立自主、開放合作提供了發展範式,為我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科學路徑,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原創性成果。

一、必須構建以內需為主導的國內大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早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實施多種政策扶持培育國內製造業發展、激勵技術創新,推進國內市場建設,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當今世界,美國、德國、日本等大型經濟體,也都建立了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體系。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國內大循環具有堅實的基礎,經濟發展空間足、潛力大。從需求看,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2萬美元,是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從供給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是製造業第一大國,形成了強大的生產能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協同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和產業體系完備的供給條件,完全有條件加快形成以國內市場為主導的經濟循環。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

構建新發展格局,順應我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關係調整的客觀要求,着眼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強調強大、韌性、可靠的國內大循環是我國發展的根基和命脈所在,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立足國內、依托國內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展,充分挖掘內需潛力,進一步發揮消費基礎作用和投資關鍵作用,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構建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

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解釋了大國經濟的特徵和優勢在於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大國經濟發展要築牢國內大循環基本盤,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切實發揮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這不僅是我國自身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能夠保證大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這科學回答了「為什麼要以國內需求為基本立足點」「如何建立強大完整內需市場體系」等重大問題,為我們堅定底氣和信心,依靠強大國內市場潛力釋放來穩固經濟基本盤提供了邏輯遵循和前進動力。

二、必須抓住暢通經濟循環這個關鍵

經濟循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認為經濟循環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循環往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和消費具有同一性,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分配、交換、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分配、交換既發生在生產過程中,也關係到消費的實現,各個環節之間形成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復蘇乏力,我國面臨外部需求不足、內部供需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同時還存在全國統一市場體系不完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等問題,制約着國民經濟各環節在更高層次實現順暢循環和升級。

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經濟循環理論為分析框架,提出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強調要優化完善分配制度,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變化;主張必須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強調通過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促進各領域、各部門、城鄉區域之間良性循環互動;認為如果經濟循環順暢,物質產品會增加,社會財富會積聚,人民福祉會增進,國家實力會增強,從而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

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闡釋了國民經濟循環運行的內在機理,突出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係,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這科學回答了「大國經濟如何暢通循環」「如何實現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等重大問題,為我們不斷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效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

三、必須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開放是國家進步的前提,封閉必然導致落後。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我國也早已同世界經濟體系深度融合。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也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全面實行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紮實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既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也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我國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不斷擴大,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貨物貿易總量居世界第一,對外投資規模居世界前列,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持續增強。

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經濟發展必然跨越國界、各經濟體共同形成世界市場的分析框架,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標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主張中國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促進實現互利共贏,推動世界經濟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邁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揭示了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具有歷史必然性。經濟大國必須放眼世界、聯繫世界,大國市場必然走向世界,既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也與國際市場良性互動,內外部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不可偏廢。這科學回答了「為什麼國內外市場要聯動」「推動全球經濟走向何處」「發展什麼樣的世界經濟體系」等重大問題,為我們推動深度參與國際循環、更好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指明了實踐方向。

四、必須練好內功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國際社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地緣政治經濟格局持續深化演化,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增多。我國14億多人口將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必然要承受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其艱巨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必須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握髮展主動權。

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以高水平自立自強增強發展的主動性;把加快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競爭新優勢的關鍵,主張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強調着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強調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把握開放和安全的關係,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

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揭示了大國由大變強,根本是要實現高水平發展上的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夯實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只有具備了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的能力和底氣,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這科學回答了「為什麼要自立自強」「如何實現自立自強」等重大問題,為我們堅定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的戰略自信,夯實根基、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以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應對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為確保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指明了路徑。

[责任编辑:徐乐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