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一屆全國水力學與水利信息學大會在廣州開幕。全國水力學與水利信息學大會是水利行業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會議,自2003年起至今已連續舉辦十屆,今年首次在廣東舉辦。大會期間,《水力學及水利信息學進展2024》正式發布。
大會會期3天,採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辦,來自全國科研單位、設計單位、高校、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等100多家單位的700餘名專家及代表線下參會,13000餘名代表參加線上會議,展會規模歷屆之最。
以水利科研創新賦能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開幕式現場,廣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立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水工水力學專委會主任孫雙科,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李世東分別致辭。
近年來,廣東省水利廳堅持科技賦能、系統治理,以「工程帶科研、科研為工程」為導向,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深耕治水技術攻關,在大流量低水頭樞紐及長距離深埋引調水工程水力學等領域取得系列標誌性成果,推動水利科研創新更好地服務廣東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大灣區高質量建設。
當前,廣東正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聚力實施「851」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系統謀劃、加快推進環北廣東工程、粵港澳大灣區堤防鞏固提升工程、黃茅峽水庫建設、長潭水庫擴容、智慧水利建設等一批總投資超1.3萬億的廣東水網項目,全力提升廣東省水安全保障能力,這些工程建設涉及多種水力學領域難題。
大會以「智匯灣區、水潤未來」為主題,通過集中展示水力學與水利信息學領域最新的科技產品和技術,圍繞水力學與水利信息學領域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行業發展規劃、項目應用需求、先進熱點技術等進行交流研討,通過加強交流研討,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促進跨學科合作,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山區河流保護與治理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許唯臨在會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省這些年在水利工程建設、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水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廣東的研究成果,具有大灣區沿海城市的特色,比如碧帶水生態的保護,包括颱風風暴潮和洪水城市內澇共同組合導致的災害防治,以及數字孿生技術在水利上的應用,這些方面不僅特色鮮明也是走在了同行前面。現在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水利工程領域也不例外,包括設計環節、施工環節、運行管理,實現了更高質量的發展。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水利工程來。
現場共設置7個分會場,覆蓋了工程水力學、環境水力學、生態水力學、水利信息學、城市群河湖治理與水經濟發展、火核電工程水力學等主題,並設置英語分會和經理論壇。分會場交流報告為歷年最多,120餘位代表就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報告交流,多方面、多角度體現了我國水力學學科的發展水平。
搭建水利技術應用創新融合發展平台
大會還吸引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青島諾泰克測量設備有限公司、北京易晟元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株洲南方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南方測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水利行業知名機構與企業參展,涵蓋水利、水電、火核電等領域,形成「技術交流+技術展覽」的合作共贏新模式。
現場展出多項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的先進技術,包括智慧水務系統、數字孿生、河湖巡檢、大型水利樞紐水力學研究應用、洪潮災害防治、火/核電廠溫排水及泥沙研究等方面的前沿技術。同步展示國際先進的水力學領域應用設備和全時域AI+3D數智孿生產品、深圳河治理工程、無人機+防汛應急等典型應用場景案例,為行業內學者與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經驗、共商發展的合作平台。
大會安排參會代表到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廣東省水利重點科研基地等,開展了現場技術考察。
本屆大會由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水工水力學專委會、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中國分會和中國水利學會水力學專委會主辦,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和廣東省水利學會承辦,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系等15家單位協辦。(記者 何嘉敏 通訊員 粵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