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學者在江門「讀懂中國」 品味美麗健康之韻 碰撞美麗健康之智-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嘉賓學者在江門「讀懂中國」 品味美麗健康之韻 碰撞美麗健康之智

2024-12-05
来源:香港商報網
 當今國際形勢下,一個美麗健康的中國將給世界帶來什麼?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對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的影響?江門怎樣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12月4日,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新質生產力助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江門)會議在廣東江門開幕,約200位來自政界、戰略界、企業界、學界以及智庫的中外嘉賓相聚在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地標——赤坎華僑古鎮,在這裏共同品味美麗健康之韻,碰撞美麗健康之智。

圖片1.jpg

嘉賓學者在江門「讀懂中國」

 推動共識 公布成果 闡釋意義

 在江門發出美麗健康中國聲音

 圍繞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相關理論探索成果特點和江門作為等話題,參會嘉賓紛紛給出解析和看法。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於洪君表示,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都面臨着環境和健康問題。推進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為人類社會解決健康問題、環境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經驗,對整個人類社會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

 「這既是14億中國人的事情,也是整個人類的事情,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如此,作為中國著名僑鄉的江門,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於洪君說,通過海外江門籍華僑華人的橋樑作用,既可以進一步深化和擴大江門、廣東,乃至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也可以把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等這些超前、先進的理念傳遞給國際社會,或者通過參與所在國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建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推動當地提高環保能力和健康水平。

 當天的會議發布了「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理論體系構想」,農工黨中央鄉村振興發展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社會發展與環境健康研究會會長鄒明春認為,這對國內和國際而言都具有良性和積極作用。他說,對國內而言,構想提出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和生態都要美麗健康,這有助未來社區、鄉村、城市、家庭等向著更美好的方向去規劃,全社會更加關注環境和健康問題;對國際來說,美麗健康是國與國之間至少是民間共同的方向,有了這個共同方向,可推動大家達成更多共識,減少爭議。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管是對環境建設,還是對研發更多優質康養產品,都有重大推動作用」。

 姚宇說,自己在工作中了解到,江門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事業中作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充分發揮自身生態環境優勢大力探索康養事業、江門藥企積極參與國家醫保藥品集中採購招標活動並中標,這些做法,無論從促進招商引資的角度,還是從當地老百姓獲得更多健康福利角度,都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積極傳播  加強交流 推動合作

 攜手參與美麗健康灣區建設

 江門是中國著名僑鄉,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圍繞江門如何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一起推動美麗健康中國建設,部分來自港澳和海外的嘉賓積極建言獻策。

圖片2.jpg

美國華盛頓州中國統一促進會理事長方偉俠接受採訪

 位於開平的赤坎華僑古鎮,依水而興、因僑而盛,在歷史上素有「小香港」的美譽,今天則成為百年古鎮成功更新、帶動美麗鄉村建設的經典範例。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江門)會議在赤坎華僑古鎮舉辦,對出生在赤坎鎮、應邀前來參會的美國華盛頓州中國統一促進會理事長方偉俠而言,別有一番感受。他說,江門是僑鄉,華僑積極參與了中國的各項建設,其中也包括美麗江門、健康江門建設,自己這次回來參會,進一步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變化,「我在赤坎鎮出生,這裏很早以前就很繁榮,現在60年以後看到它又重新繁華起來,我很高興,回去也會做更多傳播推廣工作」。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認為,江門與香港原本關係就密切,伴隨着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開通和黃茅海跨海通道即將開通,兩地空間距離越來越近,更多的香港同胞會來到江門就業、創業、生活、養老,兩地合作推進美麗健康事業大有可為。「當前社會對環境保護、健康醫療都特別重視,養老、養生、綠色經濟等事業前景很好,未來兩地完全可以在醫療健康產業、科創、綠色產業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

圖片3.jpg

媒體採訪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全國青聯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吳學明

 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青年群體是重要力量。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全國青聯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吳學明表示,近年來他們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平台作用,積極幫助青年人在創業、人生路上健康美麗成長。

 「交通的便利是港澳青年對祖國發展的第一印象,但大灣區的融合,不僅在基建融合上,還在人心融合上。」吳學明說,接下來將繼續組織更多港澳青年到內地參訪交流,讓他們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蓬勃發展和大好機遇,促進他們在內地落地生根,鼓勵他們把智慧與新質生產力更好結合起來,助力美麗健康中國建設。(記者 盛芳齡 通訊員 江軒)

[责任编辑:锺鴻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