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0公里的灣區超級通道 要來了!-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超100公里的灣區超級通道 要來了!

2024-12-05
来源:南方+

 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跨海工程呼之欲出——黃茅海跨海通道。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5周歲」之際,開通的第二條跨海通道:與深中通道相比,黃茅海跨海通道還要長7公里。

 31公里的長度,讓它輕鬆「跑入」全國10座最長的跨海通道之列,也讓東西兩端的珠海金灣、江門台山跨海相連。

 那麼問題來了。

 跨海通道的立項、修建並非易事,其意義往往與其長度顯著正相關。黃茅海跨海通道意味着什麼,其建設背後有何動因,又將引發怎樣的「通道效應」?

 將目光西移50公里,如果在地圖上將香港—澳門—珠海—江門連成一根直線,答案有「路」可循。

 01

 拉「直」大灣區

 珠海與江門之間,為何要建一條比深中通道還長的跨海大通道?

 在廣東,珠江分八個口門,浩浩蕩蕩注入南海,地理學界稱之為「三江入粵,八門出海」,自東向西形成伶仃洋、黃茅海等喇叭形洋面。

 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蘇萊曼來到廣州經商。他在《東遊記》中說:「再前往,就到『中國門』了。這些『門』都是海面上浮出的山,每一門是兩座山,中間留出一個空當,海船就從空當里通過去……」這是迄今關於珠江口門最早的記載。

 當時,珠江八門尚未形成,蘇萊曼描述的很有可能是崖門和虎跳門,而他所處的洋面便是黃茅海。

 攤開地圖,珠海與江門看似連成一體,但由於黃茅海的阻隔,珠海平沙鎮與台山斗山鎮的直線距離最短處不超過20公里,兩地通行只能繞行20年前建成的單一通道——西部沿海高速,平白多了1個小時的路程。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來往頻繁,「1小時生活圈」的輻射範圍有多大,就意味着區域發展機遇有多大。

 跨海聯接的行動在港珠澳大橋修成之後,便按下了「啟動鍵」。

 2020年6月開建的黃茅海跨海通道,總投資造價約130億元,全長31公里,跨海段長14公里、全球排名第八,在粵港澳大灣區僅次於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

 其中,採用鋼箱樑三塔雙跨斜拉橋設計的黃茅海跨海大橋,跨徑720米,是世界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

 黃茅海東側,是同時坐擁千萬級機場和億噸深水良港的珠海金灣;西側,則是擁有3240平方公里空間,可供大規模連片開發大廣海灣經濟區,以及與之連通的陽江、茂名等粵西腹地。

 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將江門台山等納入了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

 不過,耗資超百億興建,黃茅海跨海通道的意義顯然不止於連接金灣、台山兩地。

 從香港機場出發,由港珠澳大橋、鴻鶴大橋、鶴港高速、黃茅海跨海通道構成的超級跨海通道,先跨伶仃洋、再越黃茅海,猶如在粵港澳大灣區沿海劃出一根長達100公里的「直線」。

 這根「直線」形的超級跨海通道,橫貫香港—澳門—珠海—江門四座城市,將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極點中的港深極點、澳珠極點與珠西、粵西連成一線,打通了灣區核心區域向西輻射的強勁動脈。

 02

 接軌港珠澳

 經濟學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著作《世界是平的》中指出,全球化「抹平」了一切疆界與限制,使得全球市場、勞動力和產品都可以被整個世界共享。

 經由超級工程之手「拉直」的大灣區,則跨越天塹的阻隔,消除丘陵、大海的分割,讓灣區城市創新資源和平台設施互聯互通。

 拉直之後,如何對接,對接什麼?

 在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開通前夕,香港、珠海兩地的合作為此帶來啟示。

 在第15屆中國航展閉幕後不久,香港機場管理局宣布斥資約43億元人民幣,購入珠海機場35%的股權,大灣區內世界級機場群合作更進一步。

 表面上看,這是兩大機場的合作深化。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珠港機場合作持續深化,「經珠港飛」客運服務、「港珠飛」貨運模式接連落地。

 一連串合作動向背後,則是港珠兩地共享資源、協同發展的再思考。

 香港機管局主席林天福說:「港、珠兩地機場不斷深化合作,隨着機管局入股珠海機場,兩地機場優勢互補,不僅可以為珠海機場帶來更多的客、貨運流量,而且可以便利珠海乃至大灣區西部城市的旅客,讓他們利用香港國際機場的廣闊航空網絡連接全球各地,達到互利共贏。」

 根照規劃,兩地接下來還將合作建立港珠高端航空產業園,支持區內航空業發展和提升大灣區的整體競爭力。

 香港、珠海兩地機場及航空產業的合作,是港珠澳大橋開通以來,兩地融合發展的縮影。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貿易中心,香港擁有依托內地、面向全球的獨特優勢,營商環境開放便利,專業服務與世界對接,科技創新實力強勁。

 為了讓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的效應最大化,珠海以港珠澳大橋延長線為軸,珠海自西向東先後布局建設大橋口岸跨境電商作業場所、港珠澳跨境商貿全球中心倉、粵港澳物流園、空港國際智慧物流園、高欄港綜合保稅區等重要節點平台,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為大灣區乃至全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機會和平台。

 時空距離縮短、運輸成本降低、貿易效率提升,「一短、一低、一升」之間,是市場空間的倍增。

 珠海作為連接港澳的重要節點。黃茅海跨海通道,帶來最顯而易見的改變,就在於能讓江門台山乃至更寬廣的粵西腹地與珠海直連,要素資源流動更加便捷通暢。

 在這一角度上看,聯通珠海,也是在更大的時空上接軌港珠澳,承接灣區核心區的產業、技術、人才等要素的輻射,達成理想的「大橋效應」。

 03

 撬動都市圈

 今年3月,廣東省委常委會到珠海調研並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珠海工作,明確要求珠海要着眼全省發展全局,切實擔負起加快建設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輻射帶動珠江西岸和粵西地區發展的責任,下功夫做大規模、做強實力,提高品質、提升功能,向北聚合、向西輻射,不斷提升發展能級,更好履行「頭雁」責任,激活「雁陣效應」。

 珠西「雁陣效應」,如何破題?

 放眼珠江口西岸,珠海、中山、江門三座經濟總量在4000億元左右的城市「組團出道」,聯動發展的關鍵就在於實現「1+1+1>3」的迭加效應,打造一個在大灣區、乃至全國都有競爭力的都市圈。

 釋放迭加效應的可見路徑,就在於整合三座城市的資源稟賦,共享基礎設施,彼此賦能發展。

 而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開通,橫隔在珠江口門之上的地理天險不復存在,成為促成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質變的重要催化劑。

 從大廣海灣經濟區出發,經由黃茅海跨海通道,連接的是全國沿海主樞紐港之一的高欄港、廣東省第三大機場珠海機場和珠海西部中心城區。

 這也是珠江口「黃金內灣」的重要一段。

 今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作為主辦單位,組織開展「黃金內灣」概念規劃與設計國際諮詢工作,面向全球公開邀請具有相關規劃設計經驗的規劃設計機構參與,集思廣益、創新進取,形成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規劃與設計成果,引領環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規劃範圍包括「黃金內灣」全域涉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六個地市的部分地區,其中珠海市金灣區全域被納入「黃金內灣」概念規劃版圖。

 作為珠海產業發展的主陣地,金灣區沿着「製造業當家」的路徑加速發展,近年來珠海新招引的重大產業項目多落地於此,其工業體量佔全市超過四成。

 這裏也是珠海重點打造的西部城市中心,依托海陸雙港、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金灣的更高層級定位也在逐步清晰起來。

 在連接國際與國內的區域功能上,金灣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黃金內灣』聚集大灣區多個港口、機場等交通樞紐,是當前大灣區內最有條件實現全域『海陸空』交通樞紐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區域。」在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來,「『黃金內灣』正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整合提升,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打下基礎,提高產業發展和經濟運行的效率。」

 在珠江口西岸,珠海金灣正是「黃金內灣」向西延伸的特殊一橫,以海陸雙港為樞紐引擎,成為撬動珠西都市圈「破圈」的黃金通道。

 南方+記者 董謙君 林郁鴻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