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太璞如琢——崔如琢八十藝術回顧展」在深圳美術館開幕。展覽集中展示當代國畫大家崔如琢的指墨書法、山水及花鳥作品70餘件(組),包括早期作品、歷年代表作以及近年新作,全面呈現藝術家的創作成就。
崔如琢1944年生於北京,靜清苑主,著名書畫家、鑑藏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故宮學院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展覽以「少年遊」「風入松」和「意無盡」為題分為三個單元,在八十歲的人生節點回顧其執着且堅守的藝術人生。深圳站展覽將展至12月15日。
耄耋「少年遊」
南都記者了解到,崔如琢早年取法石濤、八大山人、吳昌碩、傅抱石等歷代大師,後拜入國畫大師李苦禪門下,書法則師承書法家鄭誦先,打下了堅實的國畫功底。早年臨摹了大量的古代優秀繪畫作品,受益匪淺。他認為作品要有獨立的藝術思想和創造精神,並將清初著名畫家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主張作為貫穿自己一生的藝術信條。
即使後來遊學美國,崔如琢身在異鄉仍不忘初心,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思索西方繪畫和中國繪畫藝術的區別,他認為中國繪畫的底蘊是哲學,哲學是無限的,他堅持用中國的意象筆墨來創作,追求蒼茫渾厚,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1996年重歸故里後,崔如琢在北京建立「靜清苑」,以畫會友,談藝術、談收藏、談人生。收藏是崔如琢的主修課之一,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曆代藝術大師的書畫精品,藏品囊括宋、元、明、清到近現代大師的書畫精品,數量頗豐。
「少年遊」重點展示崔如琢的藝術檔案,出版文獻資料和早期作品。該單元特意打造「文獻書塔」裝置,裝置以崔先生的作品「墨泉」為引,如書卷般緩緩展開,「書塔」盤旋上升,展示了崔如琢歷年出版的文獻資料和經典畫冊100多種。作為此次回顧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少年遊」單元還展出其早期作品,如1961年創作的《蘭石圖》,1962年創作的《白梅》等,為觀者全面呈現其藝術創作的人生,看到藝術家如何從古今名家中汲取營養並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指墨「風入松」
「風入松」單元通過作品的集中展示,結合地面投影、植物造景建構觀眾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崔如琢的藝術成就最重要的是指墨創作,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突破,將指墨、積墨、潑墨等技法融合,指掌並用,創作了諸多巨幅作品,作品在布局、章法和氣勢上表現得酣暢淋漓,山川的雄奇與筆墨的秀潤相得益彰,給人以視覺上巨大的衝擊力。
他也創造性地開創了指墨書法,融合了「篆魏」書法技藝,他的指書既有篆書的古樸,又有魏碑的雄健,展現了極其深厚的功力。著名學者辛冠潔評價說:如琢的指墨,將被中國美術史重重記下兩筆:其一,「崔如琢撞響了振興指墨的洪鐘」;其二,「崔如琢在中國指墨藝術發展道路上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巨作「意無盡」
「意無盡」單元集中展示了他的近年新作,也寓意着崔如琢在八十歲的重要節點,將迎來人生新境,創作再攀高峰。此單元中設置「指墨」藝術裝置,裝置將「指墨」二字解構為立體懸置效果,並通過光影投射於枯山水景觀中,強調了崔如琢在指墨領域的匠心獨運。此外,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工藝打造的「80」藝術裝置作為收尾,紅色的主調傳達出崔如琢對藝術的無限熱情。
此次展覽展出的指墨書法作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定風波·三月七日》等,展現了藝術家指書的非凡成就。繪畫作品則包括代表性巨作《聽聲》《葳蕤雪意江南》8條屏等,作品大氣磅礴、氣韻生動,體現了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創作風格。(記者 黃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