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正值高考百日衝刺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院士通過線上直播,與全國考生及家長展開了一場關於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的深度對話。在這場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的直播中,他表示,人工智能時代剛剛拉開序幕,未來的發展將依賴於年輕一代的創造力與適應力,而教育體系必須順應時代變革,培養具備跨學科能力、創新思維和堅韌品質的新時代人才。
人工智能與人的智能
徐揚生以近40年人工智能研究經驗為切入點,指出當前技術仍處於初級階段。他闡釋了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領域——認知、感知和行動,並強調其本質是「向後看的理性工具」: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但其本質仍是對已有數據的分析與整合,而人類的智慧則更注重前瞻性、創造性和感性體驗。
「人工智能是向後看的,它依賴於已有數據;而人類的智慧是向前看的,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徐揚生強調,人是不同的,教育應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培養他們的興趣與特長。人的智能是感性跟理性相結合的,未來的教育應更加注重跨學科能力的培養。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僅需要技術知識,還需要對藝術、文化和社會科學的深刻理解。「創造力源於想象力,而想象力與藝術教育密不可分。」
AI無法替代人類的創造力
「人類不應放棄思考與體驗,如同發明汽車後仍需走路。文明的傳承在於實踐與感悟。」在談到人工智能時代所需的人才特質時,徐揚生列舉了以下幾點:領導與決策能力、思辨能力、創造力、跨學科綜合能力、堅韌剛毅的品質、終身學習。他強調,AI無法替代人類的創造力、藝術涵養及堅毅品格,這些才是教育應強化的核心。
對於學生在大學中的學習,以及對一所理想大學的構想,徐揚生提出,要學習「沒有老師時應該怎樣學習」,而理想的大學應該教會學生自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尊重學術自由,共同產生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尊重人性,不扼殺每個人的天賦和才能;提高學生的理性、感性,以及與人與社會的交互能力和責任感;實行全人教育體系,養成開放、不懼、樂觀、包容、向上的品質;以及培養全球化視野與跨文化理解,準備做個有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高地
作為一所經教育部批准,參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的大學,大學學科建設已逐步完善,現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公共政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八個學院以及一個研究生院。
徐揚生還分享了學校在人工智能教育與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自建校之初,大學便將人工智能列為戰略核心,建立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人才支撐」(AI Core→AI +→AI For)的創新生態鏈。在2025年2月13日,港中大(深圳)成立了一所新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順應全球人工智能學科發展趨勢,打造獨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高地。
不僅如此,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注重跨學科和交叉學科設置的港中大(深圳)將全面結合人工智能時代發展趨勢,持續優化專業與專修方向設置。經管學院、理工學院、數據科學學院等多個學院都將探索與人工智能領域相結合的專業方向。
學校還通過書院制、通識教育和駐校藝術家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國際視野。徐揚生特別提到,學校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國際交流。「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責任感的世界公民。」(記者 林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