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生
上世紀30年代,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曾提出所謂的雁陣發展理論,把世界上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劃分為幾個陣營,在發展水平排列上就好像大雁陣列一樣,歐美日發達國家排列在雁陣的頭部位置,中等發達國家排列在雁陣中間的位置,而欠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陣營則排在雁陣的尾部位置。比如,在上個世紀的東亞及東南亞地區,日本是經濟發展的頭雁,亞洲四小龍的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則位於雁陣的中部,而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則屬於雁尾位置。
不過,在赤松要及其之後的雁陣發展理論追隨者看來,世界的發展格局將會是一成不變的,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會永遠處於雁陣發展的雁頭位置,而中國、非洲和東南亞諸國只會永遠處於雁尾的位置,因為,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被發達國家所控制和壟斷,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地區要想擺脫雁尾的位置,那將比登天還難,所以,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永世難以翻身,只能認命,甘於受窮。不過,中國不怕鬼不信邪,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搞建設,突破了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各種圍堵,不僅使中國經濟徹底擺脫貧困落後的面貌,而且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走在世界前列。今天,在全球雁陣發展格局中,中國已經從雁陣尾部前移到了雁頭,並發揮着對整個雁陣的引領作用。
中國地方經濟已形成五大梯隊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把目光聚焦到中國本身,今天的中國各地方經濟發展也呈現出另一種雁陣格局。當前,按經濟發展實力和經濟特點劃分,中國各地方經濟已經形成五大梯隊,其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和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及其周邊的廣東、江蘇兩省由於產業多元高端、創新能力突出、開放程度高,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雁;緊跟其後的第二梯隊則是以浙江、山東、北京、天津、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為主的東中部省區,第二梯隊的經濟特點是,實體經濟發達,創新與轉型並進,內外需雙輪驅動;居中的第三梯隊主要包括四川、河南、河北、陝西、江西、遼寧、重慶、雲南等中部內陸省區,這一梯隊的經濟發展特點是,產業特色鮮明,人口眾多,消費市場大,區域優勢日益凸顯;第四梯隊包括廣西、山西、貴州、黑龍江、吉林、甘肅等西部內陸省區及邊疆地區,這一梯隊的經濟發展特點是,資源性產業特色明顯,新興產業處於起步階段,發展潛力巨大;第五梯隊主要包括新疆、內蒙、西藏、青海、寧夏、海南等國家生態與資源保護重地,其經濟發展特點是,生態保護為主,經濟開發為輔,中央和東部發達地區支援力度巨大。
中國地方經濟所形成的五大梯隊一字排開,形成一個雁陣,彼此分工協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分開,在中國經濟整體發展大格局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果出現了某個梯隊明顯掉隊的情況,國家會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或者先進省區幫扶後進省區等各種辦法和措施,讓掉隊的地方跟上整個雁陣的飛行速度。
經過46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國地方經濟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生產力布局之下,已走上了全面高品質發展的嶄新發展道路。可以說,中國地方經濟的雁陣發展格局,是一種相對平衡、彼此分工協作、先進帶後進的發展格局,是中國地方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