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級」藝術家余友涵和徐累雙展齊開 來深美體驗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香港商報
首頁 > 新聞專題 > 港深合作 > 港深合作

「重量級」藝術家余友涵和徐累雙展齊開 來深美體驗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

2025-03-27
來源:香港商報網

深圳美術館(新館)於2025年春季推出兩大重量級藝術展覽:友涵與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經驗與晚期風格原道:徐累藝術展。兩場展覽分別於3月14日和3月25日開幕,將持續展出至7月,為粵港澳大灣區觀眾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

YUYOUHAN海報 .jpg

「友涵與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經驗與晚期風格」

深圳美術館(新館)10號廳、11號廳正在舉辦的友涵與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經驗與晚期風格展覽,是著名藝術家余友涵先生逝世後的首個大型回顧展。據了解,本次展覽由劉鼎、盧迎華兩位策展人精心籌備,系統化梳理了余友涵完整的創作歷程,完整呈現了藝術家從早期探索到晚年的藝術突破。

余友涵肖像 攝影余宇 _副本.jpg

藝術家余友涵(攝影 余宇)

劉鼎、盧迎華 攝影:OHNO Ryusuke(使用策展人照片時請注明攝影) .jpg

策展人劉鼎、盧迎華(攝影 OHNO Ryusuke)

展覽通過100餘件作品,清晰展現了余友涵如何逐步形成其標誌性的藝術風格,並最終創作出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作品系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40餘件作品為首次公開展出,展覽還首次集中呈現了大量珍貴文獻資料,讓觀眾得以深入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考過程。藝術家余友涵之子余宇日前接受港商記者採訪,深情回憶父親的藝術人生。

雙展廳呈現藝術探索 

展覽通過兩個展廳分別呈現余友涵藝術創作的兩條主線:一個展廳側重具象化作品,一個展廳側重抽象化探索,通過兩個相互輝映的部分來譜寫余友涵的創作人生。他的早期經驗包括了上世紀70年代的後印象派風格的風景寫生,和上世紀80年代通過揣摩現代派形式的作品,結合「文化熱」思潮抵達「圓」系列的探索過程。其中,「圓」系列是余友涵早期抽象探索的重要成果。余宇介紹,父親從1980年開始抽象探索,直到1984年底才確立「圓」系列的風格。

1984-12,108x98cm,布面丙烯,1984.jpg

作為容器的圓系列

2018 10-4,230x302cm,布面丙烯,2018.jpg

「作為容器的圓」系列

他的晚期風格,即在2002年之後直至晚年的20餘年間,不斷消化和遊戲他在上一個階段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從而抵達輕鬆自然,超越某一風格和時間的「晚期風格」,釋放出早期的快樂和發現。余宇提到,父親晚期創作中,其沂蒙山系列展現出全新的藝術突破。余宇拿《兵馬俑在沂蒙山》詳細解讀道:他把沂蒙山系列和兵馬俑元素結合在一起,但畫法完全不同。他的風景畫越畫越抽象,到2017年時已經非常抽象了,同時又疊加了兵馬俑的元素。這種創作方式體現了藝術家將早期探索成果融會貫通的智慧。

微信圖片_20250327092846.jpg

《兵馬俑在沂蒙山》(攝影 記者徐樂釗)

沂蒙山18,148x122cmx2,布面丙烯,2005.jpg

「沂蒙山系列」——《他鄉》

據悉,在偏早期、篇幅偏小的作品中,余友涵往往以「友涵」落款,而在更多的、大幅的作品中,則簽上其全名。余宇透露,父親的早期作品也會以「友涵」落款,晚期其獨立風格明確後,作品開始簽上全名「余友涵」。與此同時,在不同時期的探索中,余友涵總會以當時的形式和主題,創作帶有自傳特點的作品。這些自畫像成為一種記號,標記着他在各個時期的某種關切與心跡。這一發現促使策展人以「友涵與余友涵」作為認識余友涵的一種方式,深入余友涵的宇宙,感受他無窮的創作熱情與能量,也從他留下的圖像、筆觸、色痕、書寫和話語中辨識他的藝術觀和世界觀。

藝術創新的啟示

余宇回憶,父親在生活中是一個性格平和的人。他始終關心時事,關注中國人的生存狀態。這種人文關懷在余友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作的政治波普系列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余宇告訴記者,父親余友涵曾說過:我會先畫領袖,再畫人民,再畫人民生活的土地。在父親看來,養育了幸福人民的土地,才是最美的風景。

東方之痛,226x266cm,布面丙烯,2015.jpg

《東方之痛》

余宇特別強調父親不斷創新的藝術精神: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這有點像畢加索,生命中很多時期都不一樣,不斷更新自己。現在有些年輕藝術家因為市場因素不太敢創新,但父親始終堅持探索。在藝術中,余友涵的實踐告訴我們,對自我創造進行探索可以一直進行到底。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7月10日,為觀眾提供深入了解這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難得機會。

同期於深圳美術館(新館)1號廳、2號廳舉辦的展覽還有「原道:徐累藝術展」,這是藝術家徐累在大灣區首個大型專題回顧展,呈現他各個時期最為重要的作品。選擇深圳作為展覽首站,策展人談晟廣在接受港商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我對深圳藝術生態了解有限,但這座城市的經濟活力與文化潛力令人期待。藉助巴塞爾藝術展的輻射效應,希望這個展覽能促進深圳當代藝術的發展。

徐累展覽海報 .jpg

「原道:徐累藝術展」

徐累肖像 .jpg

藝術家徐累

傳統美學的現代重構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圖景中,徐累的創作始終呈現出獨特的思辨維度,其創作實踐始終立足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場域,通過圖像語言重構歷史與當下的關聯。談晟廣剖析了徐累創作的層理,揭示出藝術家如何以個體的精神軌跡,重釋傳統美學的現代命運。展覽以「原道」為題,旨在通過徐累四十年的藝術實踐,溯源中國古典美學的精神根脈,並借用《文心雕龍》中闡述的「體性」「神思」「隱秀」「熔裁」「通變」等文學創作意象構成的五重維度,呈現徐累多年來創作中對中國古典美學和偉大藝術傳統的承繼、轉化與再造。

談晟廣肖像 .jpg

策展人談晟廣

值得一提的是,談晟廣敏銳地捕捉到徐累創作中的「熔裁」智慧:他以「中庸之道」斡旋東西方美學的衝突,拼貼時空的語言中暗含着一種深刻的辯證邏輯——他沒有把古代藝術看作凝固的遺產,而是當做流動的織體,在不斷拆解與重組的過程中,他剝離了文化符號的表層肌理,抽取出了共通的認知架構,揭示出了共通的造型意志,在畫面的經緯中交織成為新的意義網絡。更進一步地,談晟廣指出,徐累的藝術最終指向一個更為宏大的命題:傳統如何在現代性中重生?在徐累的實踐中,「通變」並非簡單的古今調和,而是一場徹底的創造性轉化,在「古今同構」中開闢新的精神向度,他將唐宋院體畫的法度、波斯細密畫的秩序、中世紀聖像畫的肅穆,熔鑄為一種跨文化的、世界性的「圖像語言」。

徐累 《互山-1》61.5×210cm  紙本  2017.jpg

《互山》

世界的重屏 220×300cm(畫芯) 2021-2022 絹本.jpg

《世界的重屏》

中庸之道的精神密碼

談晟廣在採訪中闡釋了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深層邏輯。他指出,中國古代藝術創作始終與道德範疇緊密相連,因為作為宇宙根本法則,無所不包地貫穿於所有文化實踐之中。藝術創作不僅是技藝呈現,更是對道德精神的具象化表達。這種精神追求在當下尤顯珍貴,當社會普遍浮躁時,若能潛心研究傳統藝術中的道德內核,畫作便超越單純的圖像,成為一種精神載體。

GUAN5430.JPG

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談晟廣以蘇東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觀點引,強調藝術應承載道德精神。他以徐累四十年的創作歷程為例,揭示這位藝術家作品中蘊含的中庸之道——這種被視作中華文明核心的道德智慧,在畫面中體現為虛實相生的空間意識:如畫房屋時,留白處方顯空間之用;若以車輪作喻,中空之處恰是輪轉之樞。這種無用之用的哲學,恰恰構成了中國藝術最深層的精神密碼。

GUAN5444.JPG

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徐累在採訪中提到:「希望觀眾前來觀展時,雖然我不在現場,但觀眾能『看』到我在現場。」對此,談晟廣稱展覽空間設計獨具匠心,採用迴廊、屏風等傳統建築元素,營造移步換景的觀展體驗,策展團隊通過精心的動線規劃,使觀眾在行進中自然感受藝術家創作歷程的演變。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7月20日,在展覽期間,將出版同名研究專著圖錄,並將舉辦相關的學術活動。(記者 徐樂釗 監製 黃鶯)

[責任編輯:徐樂釗]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