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布「2+1」方案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香港商報
首頁 > 新聞專題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廣東發布「2+1」方案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

2025-04-10
來源:香港商報網

 4月10日上午,廣東省新聞辦與廣東省教育廳舉行廣東省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廣東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養1綱要」方案(以下簡稱「2+1」方案),分別是「兩大素養框架」-《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1」個課程綱要-《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據介紹,「2+1」方案從課程設置、教學資源、師資建設、培養目標等方面,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體要求,為各地、各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基於國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進行教學創新,開展師生人工智能素養評價提供參考。

 據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如鵬介紹,本次發布的「2+1」方案主要有以下亮點特色。

 系統推進  打出AI教育組合拳

 「2+1」方案從目標層提出了師生素養框架,明確了師生素養能力坐標,從路徑層制定了《課程指導綱要》,提供了從課程到課堂的實施路徑。解決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標可依、有課程可用、有教師可教」的問題。

 全國率先  構建師生AI素養框架

 在全國率先提出中小學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明確了三級指標,進行了具體化描述。尤其是教師素養框架,從意識理念、技術能力、教育應用、專業發展以及社會責任五大維度分別回答了智能時代教師的職業使命、必備能力與責任擔當,為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系統提升人工智能素養提供了指引。

 全鏈閉環設計  課程可落地、可評價

 廣東着力建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全鏈條AI育人體系。一是有目標導向。課程綱要明確了廣東省人工智能課程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人智觀念、技術實現、智能思維、倫理責任。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分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明確了學段目標。各階段的課程目標層層遞進,既避免「一刀切」,也避免「原地踏步」學習。二是有內容體系。課程內容涵蓋了從核心概念到技術實現,從關鍵技術到系統建構,從生活應用到社會影響的完整知識體系。通過通識課的學習,逐步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養。

 三是有實施路徑。廣東省的課程綱要在課時安排、資源開發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比如課時方面要求原則上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於6課時,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於10課時,初中7-8年級不少於每兩周1課時。要求統籌信息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和課後服務,一體化實施,防止重複交叉。高中階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於每兩周一課時,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創新。

 四是有評價標準。綱要提出要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建議採用成長記錄袋、學習活動記錄表、學習數據、作品評價、量表測量等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鼓勵各地探索將人工智能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

 五是有師資保障。加強對人工智能教師職前職後一體化培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轉崗培訓等方式充實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師隊伍。六是有經費投入。鼓勵各地加大對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將人工智能課程普及納入財政預算,支持資源開發、教師培訓、硬件設施建設等,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經費籌措機制。

 林如鵬表示,為整合國家平台之「優」和人工智能之「智」,激活「倍增效應」,目前廣東省正在制定AI工具與國家平台融合應用指南,以國家平台為樞紐,對如何基於國家平台進行AI資源共享共建、AI課堂教學創新給出「基本式+變式」的應用模板和參考範例,共同促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應用深度融合,形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全域應用試點的「廣東方案」。(記者 何嘉敏)

[責任編輯:林梓琦]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