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智庫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預計2025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為5.2%,上半年中國GDP增速為5.0%。《報告》預計,從二季度開始,出口對經濟的拖累將開始顯現。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出海企業構建全球垂直分工體系、加大財政政策促消費力度、今年土儲專項債的規模最好不低於7000億元、加速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以應對技術進步帶來的結構性失業。
今年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並存
《報告》分析指,今年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力度和節奏超預期,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今年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來源。據最新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紀要顯示,今年美聯儲將降息50BP,市場預期美聯儲最早將於6月開始降息,屆時將為中國的貨幣政策打開空間。《報告》亦指出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利好:一方面,中國「兩會」順利結束,今年政策力度基本符合預期;官方稱宏觀政策還留有後手,預計年中以後可能會有增量政策出台。另一方面,Deepseek、宇樹科技、新凱來等一批優秀企業的出現,以及2•17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召開,有效提振投資者信心,也為後續的產業政策指明方向。
3月6日,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宇樹科技帶來的一款人形機械人現場表演。新華社
展望2025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報告》有以下判斷:第一,出口對經濟的拖累將在二季度開始顯現。一方面,美國經濟的走弱將會對中國出口產生較大衝擊。另一方面,截至2025月4月10日,美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稅率高達144.9%,為保持利潤率,二季度企業可能會邊際降低產能、穩定價格。
第二,現有政策力度對促消費的效果有限。一方面,今年新增的用於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較去年僅增加1500億元,對消費的新增拉動作用只有2.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穩樓市促進居民購買住房以及有房貸的居民提前還貸降槓桿對消費有擠出效應。預計2025年上半年消費增速只有4.2%。
第三,房地產市場在政策支持下將繼續平穩修復。未來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還有進一步放鬆的空間。在出口拉動減弱、消費需求疲軟、基建和製造業投資增速處於高位的背景下,勢必要穩房地產投資。一方面,進一步放鬆房地產調控政策促進住房銷售,進而加速在建住房施工;另一方面,用好用足專項債推動閒置土地收儲和城市更新,進而支持房地產投資增速降幅收窄。
第四,製造業將加速應用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降成本。支持AI+和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後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由於成本上升而不得不向外轉移的產業規律或將被徹底改變,轉向技術升級降成本,實現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
建議從四方面着手促增長
《報告》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支持出海企業構建全球垂直分工體系。一方面,利用中國超大市場的優勢,積極開拓區域貿易合作,與海外企業增加互信,便利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業務拓展;另一方面,鼓勵中國企業在全球展開原材料採購,在銷售地積極與當地組裝工廠和渠道商合作,重塑全球垂直分工體系,進一步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第二,加大財政政策促消費力度,通過股市的財富效應改善居民的消費意願。在出口承壓的背景下,擴大內需主要還是要靠消費。一方面,加快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節奏,必要時考慮新增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另一方面,通過將財富蓄水池由房地產轉為股市後,不斷做大做強資本市場,最好維持每年5%至10%之間的平均收益率,增加居民的資產性收入,從而改善居民的消費意願。
第三,穩樓市要高度重視對土地市場的維穩,今年土儲專項債的規模最好不低於7000億元。測算顯示,今年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如果要不低於-7.6%,至少需要7000億元的土儲專項債。
第四,加速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優化收入再分配結構以應對自動化和智能化帶來的結構性失業。一方面,完善社保體系,加大對結構性失業人群的救助力度,並開展再就業培訓,幫助結構性失業人群重新找到工作。另一方面,推動稅制改革,通過設置新的稅種、對已有稅種進行改革擴大稅基,增加財政收入,完善民生建設。
大灣區應對挑戰底氣足
在深圳逐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機械人CL-1進行大負載搬運任務。 新華社
北大滙豐智庫當天同時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分析報告》,預計一季度大灣區GDP增長3.4%。展望二季度,大灣區經濟增長的挑戰仍然較大,但大灣區有能力應對挑戰,主要底氣包括:一是科技和文旅產業支撐,AI大模型與各行各業的深度結合應用以及人形機械人的推出將催生一批新的服務業態,帶動信息技術服務業快速增長;五一黃金周及端午假期的到來將帶動文旅產業加速增長。二是灣區企業出海已累積不少經驗,廣東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全國居二,深圳對外直接投資居全國城市第一,即便高額對等關稅下不同國家的稅率亦有差異,企業仍可通過出海布局進行關稅籌劃;三是人口優勢為消費增長蓄能,在擴大內需成為共識情況下,大灣區高出生率(8.9%)、高人口淨流入(全國第一)和高年輕群體佔比(16-59歲人口比重為66.4%,高於全國5.5個百分點)等人口優勢有望轉化為消費優勢,為灣區經濟增長積蓄活力。
中企可赴中東拓高科技製造業
在發布會現場,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創院院長、北大滙豐智庫主任、經濟學講席教授海聞表示,美國加徵關稅對大灣區等出口企業影響較大,他建議企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應對:一是企業儘可能保住原有市場,二是從長遠看,企業需要轉換市場,向歐洲、中東、東南亞和南美洲開拓。三是轉行業。中國製造業太強,企業內卷嚴重,可能需要轉變思維,退出一些領域,要想辦法向設計等門檻更高行業轉行。四是出海投資,原產地非中國,想方設法規避關稅。另外,中國也可多進口一些藥品等高質量產品,讓優質消費品越來越便宜。
剛從中東出差回來的海聞就表示,中東也在轉型,急欲擺脫對石油行業的路徑依賴,希望搞高科技製造業,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機會。他表示,中東不太可能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資本和科技密集型產業在此有很大發展空間。他建議中國企業可在中東投資生產高科技智能化的製造業,釋放中國部分產能。
產高科技智能化的製造業,釋放中國部分產能。(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