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極」蒲臺島奇石之旅-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旅游

香港「南極」蒲臺島奇石之旅

2014-10-30
来源:香港商報

天后廟後山的響螺石

  秋冬季節,又是郊遊好時令的開始。位於香港最南端的島嶼蒲臺島,雖無水無電供應,但仍有村民居住,更保留每年一度的天后誕、龍舟賽等傳統習俗,而在島上最大賣點是巧奪天工的奇石,有大灣的響螺石、南角咀靈龜石、大笨象石、僧人石及佛手崖;倘若身臨傳說中的「巫氏鬼宅」更是令人毛骨悚然!遊人用一日時間,便可飽覽這奇石「集中營」。香港商報記者 周駿

  蒲臺島面積達3.69平方公里,由於從海上看似一個浮臺,蒲臺故得其名(蒲即浮的意思),也有說是因島上早年曾生產形如蒲團的海苔,是否有蒲團的海苔不得而知,但島上現時有紫菜、昆布海產是肯定的。夏季去蒲臺島的遊人切記帶遮陽傘、礦泉水,因島上多數山路無遮蔭樹林,在陽光下暴曬容易中暑。現時雖開始進入秋天季節,但亦要慎防秋老虎來襲。

  天后廟古鐘逾150年歷史

  遊人周日可在香港仔趕上8時15分的街渡,逾1時後便可以到達蒲臺島灣仔碼頭。登島後,遊人沿著灣仔碼頭左側小路經大灣沙灘,參觀島上僅有的幾戶民居建築,然後沿山路到西岬角的天后古廟。蒲臺島的天后廟建於海邊巖石之上,廟內今時保存著一座古鐘,記載為清朝道光15年所鑄造,相信天后廟和古鐘一樣有逾150年的歷史,而天后廟幾經修繕如新。遊人拜天后廟後,稍留意可見廟外「指北榕」,其因長年受東風吹襲,故樹姿一面倒向北,成了方向指標。

  眺望海岸邊巨大響螺石

  遊人在天后廟山後可以眺望海岸邊巨大的響螺石,造形是一塊巨石托起一個中型巖石,中型巖石旁邊堆積碎石形成螺頂。遊人腳力好可以沿石坡而下,走到幾十米處的響螺石合影留念,之後,原路返回天后廟、大灣沙灘,沙灘民居附近有兩間大的海鮮餐廳,可任選一間午餐,稍作休息便可以選擇兩路線參觀怪石、摩崖石刻及巫氏鬼宅,一條是由灣仔碼頭、長石排折返灣仔碼頭至昂裝、南角咀,然後順原路返回灣仔碼頭;另一條是由大灣、牛湖頂、昂裝至南角咀,然後返回昂裝、灣仔碼頭,搭乘晚6時街渡返回香港仔。

  「巫氏鬼宅」蒼涼陰森

  記者選擇前者路線,因遊玩不會太辛苦,時間容易控制,由灣仔碼頭至長石排參觀傳說中的「巫氏鬼宅」和棺材石。「巫氏鬼宅」隱藏於山間叢林中,是一幢兩層高建築物,相傳20年代一名巫姓商人在島上建屋,有賊人欲擄人勒索,幸好家人外出逃過一劫,之後舉家搬走。自此大屋失修而荒廢,蒼涼陰森的廢墟,加上後山有塊棺材石,為大屋多添幾分詭異氣氛。由於日久失修,為免發生意外,遊人在屋前止步影相便罷。

  摩崖石刻是港史前時期

  參觀完「巫氏鬼宅」後由長石排折回灣仔,沿民居前泥路上山,經士多店時,其牆壁上寫明往4大景點佛手崖、靈龜石、僧人石及編號126燈塔,其實還有大笨象石和摩崖石刻兩個景點。踏上石徑路可看到路標分別指向海岸下方的摩崖石刻和佛手崖,先順海岸石級而下,在貼近海邊看到摩崖石刻,石刻全長13米,高4米,離水面3米。石刻由一條闊70厘米的石縫分隔。紋飾各異,左邊的一組狀似動物和魚,而右邊的一組則由螺旋紋連結組成,石刻為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估計已有3000年歷史,1960年代才被人發現,現時被列作香港法定古蹟,為避免再經風吹雨打,石刻已被玻璃箱保護,讓遊人可以參觀。

  與「佛手」崖石握手拍照

  參觀石刻後沿昂裝石徑而行,可以看到懸崖下的佛手崖石,這塊長達12米崖石由5個「手指」垂直向上,遊人欲與「佛手」握手留相,一定與崖邊保持相當距離,再往山上行續有奇景,能看到的靈龜石由多塊巖石積疊一起,中間現出很多裂紋,花崗巖看似堅硬,但在高溫多雨下抗蝕能力較低,令巖石中的礦物發生了化學改變,故風化過程稱為「化學性風化作用」。當核心石之間的風化層被風雨侵蝕沖走後,核心石互相積疊起來便形成突巖(亦稱危石),島上所見的怪石,全是突巖組成,僧人石位於南角咀山頂上,呈長圓柱形,有頭有身,附近還有一堆較矮的石柱,為數不下4、5個,似是僧人的徒弟。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