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伯腦退化 呼喚返塔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访

黎伯腦退化 呼喚返塔門

2014-11-13
来源:香港商报

餘暉下的塔門漁村海傍街民居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塔門!塔門!」一位曾經在島上居住20年的原居民黎伯,在記憶減退之時,始終不忘這個有着300年歷史的漁村小島。黎伯女兒為圓古稀之年的老父思念,在晚秋之時,再度陪同老父登島祭祖、遊覽,與其他島民一起追尋漁村過去的其人其物其景,天后廟、瓊林學校及太平清醮。

  地處赤門海峽航運線上

  塔門雖地處於赤門海峽吐露港東北航運線上,在地理位置距離西貢北的大灘海最近,但在1900年初設行政區域時卻劃歸大埔,其因是在未開通西沙公路至黃石碼頭的交通時,塔門島民靠街渡、渡輪往來於馬料水、大埔滘。塔門原有5條村落,分別是島西的海傍街(塔門碼頭),島北的上圍、中圍及下圍,島南漁民新村和榕樹村。島上原居民以黎、黃、林、李、劉及藍姓氏為主,水上人以杜、何、張、陳姓氏為多,現時島民主要居住於海傍街、漁民新村及榕樹村。

  女兒帶領回島祭祖遊覽

  據知,自清朝時,塔門與大埔、吉澳及大圍是新界東北區的重要海產市集,然後,塔門島民是以潛海撈鮑魚、海膽為生,而非出海捕魚,海傍街(俗稱﹕街坊)是海產集散地。50年代初,塔門處於繁榮時代,島民有約2000人,隨着60年代初的英國移民工作潮及70年代初漁業式微,青年島民出外打工,島上僅有長者留守。

  當日記者採訪時,在碼頭上遇到一家三口(1男2女)登島遊玩,黎女士向記者表示,其父是島上黎姓居民,今次是陪同77歲的老父登島祭祖、遊覽,她說父親近年腦退化致記憶減退,但在家中常常唸叨「塔門!塔門!」,似乎有未了的心意,於是趁假日帶父親及家人登島故地重遊,黎氏一家行到海傍街時,黎女士指着右邊一幢村屋說,父親當年就在此居住,可惜老屋拆掉了,但太公葬於島上。

  走過海傍街來到天后廟

  黎女士表示,她沒有在塔門居住和生活過,皆因父親20歲(1956年)出島到九龍做泥工時,全家遷往大埔元洲仔居住。在她7、8歲時,父親每年帶她返塔門拜山,她感覺當年塔門非常寧靜,山間泥路、樹木多,環境比現時更加清幽。隨黎女士一家行過海傍街,來到天后古廟,她指天后古廟都是60年代初在國外謀生的華僑捐款重修。黎女士簡短地介紹其父島上生活後,隨即陪同全家到島上另處參觀。

  島上唯一校舍瓊林學校

  記者逗留在天后古廟時,巧遇西貢北區議員何大為的表妹杜女士。杜在漁民新村出生,14歲那年就出島打工,現時退休重返島上生活,同時幫助打理天后古廟及塔門鄉公所。她憶述童年生活時說,島上生活很單一,不是潛海撈鮑魚、海膽,就是爬山,到了讀書年齡在島上的唯一學校瓊林學校(小學)上學,60年代末離開塔門出外打工。在她帶領下,記者參觀了天后古廟旁的平日不開放的塔門鄉公所,看到鄉公所牆上掛□多幅塔門舊貌的老照片,從一個側面反映50、60年代的塔門及漁村文化。

  十年一屆舉辦太平清醮

  杜女士表示,塔門保留傳統文化,每年中秋節舉行慶祝塔門漁民新村建村周年慶典,今年剛好是建村50周年,塔門鄉委會通過塔門青年會、塔門海外同鄉會於島上每年還舉辦「新春醒獅麒麟團拜」、「塔門天后賀誕」、「塔門龍舟競渡」,而10年一屆的塔門太平清醮將於2019年舉行慶典活動,保留着200多年傳統習俗,其特色是塔門聯合東北區吉澳、高流灣、三門仔、深灣及三磨石同慶。

  離開天后古廟後,隨即找到杜女士就讀的瓊林學校,校址緊靠山坡警崗,校舍已破舊不堪,據知,該校60年代初由政府出資興建,實行免費教育,全盛期有逾200學生,之後,島民遷出,收生不足, 2004年學校閉門。2009年曾有慈善團體出資2000萬元,欲辦青少年戒毒的康復中心,但慈善團體就學校自主權未能與塔門島民達成協議而擱置。

  建有中華完備救恩會堂

  塔門除了有小學,亦有宗教信仰場所,中華完備救恩會塔門堂於1961年7月中落成,10月28日舉行開幕感恩典禮,為當時塔門島一大盛事。現任職中華完備救恩會塔門堂分支的大埔堂幹事、亦是漁民新村居民的何先生憶述,當年在瓊林學校讀書至二年級上學期,之後,舉家遷往大埔工業區,往九龍繼續學業,其後從教會工作,他指塔門漁村文化是中西合璧,有別於其他水上人,島內水上人多信奉基督教而非天后娘娘。他又指塔門堂黃惠明主任逝世後,其妻子梁愛德女士接任,島民都稱她為「黃師奶」。

[责任编辑:蒋璐]